2011-2012学年(上)高三化学第17周考练试卷(1)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580920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上)高三化学第17周考练试卷(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上)高三化学第17周考练试卷(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上)高三化学第17周考练试卷(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上)高三化学第17周考练试卷(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上)高三化学第17周考练试卷(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2012学年(上)高三化学第17周考练试卷(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上)高三化学第17周考练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共 4 页) 12011-2012 学年(上)高三化学第 17 周考练试卷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 命题人:郭金凤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将 SO2 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后加热恢复原色;将 SO2 通入溴水,溴水褪色后加热也能恢复原色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 Cu(NO3)2 固体,铜粉溶解C向 AlCl3 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 NaHSO4 溶液,沉淀消失D明矾KAl(SO 4)212H2O在水中能形成 Al(OH)3 胶体,可用作净水剂2下列叙述不

2、正确的是A金属锂不能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钾可以保存在煤油中B碱金属单质与氧气化合生成的氧的化合物均属于碱性氧化物C日用铝制品表面覆盖着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DFe(OH) 3 可以由相关物质通过化合反应而制得3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腐蚀液”,发生的反应 2FeCl3+Cu=2FeCl2+CuCl2 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A烧杯中有铜无铁 B烧杯中有铁无铜 C烧杯中铁、铜都有 D烧杯中铁、铜都无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NaHSO 4 溶液与 Ba(OH)2 溶液反应至中性: H+SO42+Ba2+OH = BaSO4+

3、H2OBNaClO 溶液与 FeCl2 溶液混合: Fe2+ + 2ClO- + 2H2O = Fe(OH)2 + 2HClOCNH 4HSO3 溶液与足量 NaOH 溶液反应:NH 4+ + OH- = NH3 + H2OD用 FeCl3 溶液腐蚀铜线路板:Cu + 2F e3+ Cu2+ + 2Fe2+5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无色溶液中:K +、N a+、MnO 4 、SO 42pH=11 的溶液中:CO 32 、 Na+、AlO 2 、NO 3加入 Al 能放出 H2 的溶液中:Cl 、HCO 3 、SO 42 、NH 4+由水电离出的 c(OH )=1013 molL1

4、 的溶液中:Na +、Ba 2+、Cl 、Br 有较多 Fe3+的溶液中:Na +、NH 4+、SCN 、HCO 3酸性溶液中:Fe 2+、Al 3+、 NO3 、I 、Cl A B C D6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过量氨水除去 Al3+溶液中的少量 Fe3+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 N2 中的少量 O2 (共 4 页) 2C用新制的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D用盐酸除去 AgCl 中少量的 Ag2CO37下表所列各组第 I 栏中的化学反应与第 II 栏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用第 III 栏中的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选项 第 I 栏 第 II 栏 第 III 栏A 往 Na

5、OH 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气体 往 NaOH 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 气体 CO2+OH HCO3-B 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片 向稀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片 Fe+ +4H+ Fe3+NO+2H2ONO3-C向 FeCl3 溶液中加少量铜片及Fe 粉向 FeCl3 溶液中加过量铜片 2Fe3+Cu2Fe 2+Cu2+D 往少量 NaOH 溶液中投入铝片 往过量 NaOH 溶液中投入铝片 2Al+2OH +2H2O2 +3H2AlO2-二填空题(58 分)8 (10 分)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Al 溶于 NaOH 溶液: Al(OH)3 溶于 NaOH 溶液 (离子方程式) : Na

6、 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 Fe 遇到高温水蒸气: Fe(OH)2 沉淀遇到空气: 9 (7 分)有一无色溶液,由 Na+、Ba 2+、MnO 4-、CO 32-、SO 42-、Cl -中的几种离子组成, 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取适量溶液,加入过量盐酸,有气体生成,并得到溶液。在 所得溶液中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析出白色沉淀甲。在 所得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乙析出。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2)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3)不能确定的离子是 ,检验其存在的操作方法是 10 (14 分)已知由短周期常见元素形成的纯净物 A、B、C、D、E 转化关系如

7、下图所示,物质 A 与物质 B 之间的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E 可能与 A、B 两种物质中的某种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1) 若 A 为金属单质,C 是淡黄色固体,D 是一元强碱。 (共 4 页) 3写出 A 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C 的电子式为 ;D 与等物质的量醋酸反应所得溶液的 pH_7(填, ,) ;若在常温下,向 pH=a 的醋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pH=b 的 D 溶液,且 a+b=14,则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若 A 为非金属单质, C 是有色气体,D 是一元强酸。、写出 A 与 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人认为“浓 H2SO4 可以干燥气体

8、 C”。某同学为了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浓 H2SO4 中未发现有气体逸出,且浓 H2SO4 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已知常温下 1 mol 气体 C 与 H2O 反应生成 D 溶液和 E 气体放出 46kJ 热量,写出气体 C 与 H2O 反应生成 D 溶液和E 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11.(14 分)化合物 A 为一种常见金属元素与一种常见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比为 2:3。K 为常见固态非金属单质,J 为常见气态单质。其余为化合物,其中 I、F 在常温下为液态,C、D 为刺激性气体,H 无色无味气体,B 为白色胶状沉

9、淀,L 为氯碱工业中的常见产品。F 的浓溶液与 K 加热可生成 D 和 H。 (部分生成物未标出)ABC D E FGH+ I+ J + J + I+ K+ L+ (1)写出 H 的电子式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E J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A + I B + C F 的浓溶液与 K 加热可生成 D 和 H (4)写出下列变化的离子方程式:B 中加入 L 的水溶液 G 的水溶液中通入过量的H 12 (13 分)下图中的 BK 分别代表有关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 A、C、F 、K是固体;E 是常见的气体单质而 I 是红棕色的气态氧化物。A混 合 气 体BCD浓硫酸碱石灰E

10、FH点燃催化剂G IE GHNK GID+E (共 4 页) 4固态物质 A 加热后生成的气体混合物若通过碱石灰只剩余气体 B,若通过浓硫酸则只剩余气体 D。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实验室检验 A 物质中含有的阳离子的方法 。(2) B 与 C 反应得到 1molH,则此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_mol。(3) 写出实验室制取 B 的化学方程式 。(4) 写出 N 的稀溶液与过量的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 若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得到的气体 B 与通过浓硫酸得到的气体 D 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85,则用物质的量的关系表示此固体 A 的组成为 。13 (15

11、分)下列图 1 中 B 是一种常见的无色无味的液体。C 是一种有磁性的化合物,E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根据下列图 1、图 2,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 A+BC+D 的化学方程式 ;(2)在 101kPa 和 150时,可逆反应 E(g)+ B(g) F(g) + D(g)反应速率和时间的关系如图 2 所示,那么在 t1 时速率发生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填选项字母)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加入催化剂(3)若 G 是一种黄色固体单质, 16 g G 和足量的 A 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kJ(Q 0) ,写出这个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4)若 G 是一种气态单质, H 的水溶液可以和有机物 I 反应使溶液呈紫色,请写出 I 的结构简式 ;少量H 的浓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生成了一种红褐色的液体,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过程 。(5)请写出 C 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试题答案】:答案 A B B D C A D二、(共 58 分) 8 (10 分) 2NaOH+2Al+2H2O=2NaAlO2+3H2 Al(OH)3+ OH-+2H2OAlO2-2Na+2H2O=2Na+2OH-+H2 3Fe+4H2O Fe3O4+4H2 (共 4 页) 54Fe(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