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580835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答案解析逐题详解 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 “书”与“金” “石” “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

2、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

3、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 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 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 ,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 “书法” “

4、书道” “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 。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语中, “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 ,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在历史上, “书”与“金” “石” “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

5、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答案】B【解析】说“它们(指“金” “石” “画” )同样因为影响深远”无中生有,也不是对“书”的表述。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

6、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 “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答案】B【解析】原文是“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

7、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答案】C【解析】文中说“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并不是对其代表性的否定,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确实有超过传世碑版的书法,只不过不为人所知了。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

8、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

9、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 ”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 ”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10、 杖:拿着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C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答案】D【解析】趣:通“促” ,副词,马上、迅速。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 分)拔剑跃马冲阵而进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贼缚云,云奋身大呼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ABCD【答案】B【解析】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是指花云被缚后的表现,是表现花云被捕后的凛然正气。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

11、,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答案】B【解析】应是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

12、而上。(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答案】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解析】 (1)注意“以” “缘” “堞”的意义。 (2)注意“弃江中” “浮断木”的省略和“浮断木”的句式特点,以及“实”的意义。【文言文选段参考译文】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内。突然遇

13、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贼兵大惊说:“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 ”大军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的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警卫。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被攻下。经过马驮沙时,遇到凶悍的强盗数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

14、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碎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将他们一起祭祀。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告家庙,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 ”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

15、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窃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种啊。 ”太祖赐小孩名炜,他的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

16、】 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9诗人把“旗彩坏” “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 分)【答案】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 “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 “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赏析】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 关山月 骢马驱 雨雪曲 ,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