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580814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0年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高考化学备考考前10天易错点专项突破:专题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1 氧化还原与离子反应【1】在 KClO3+6HCl=KCl+3Cl2+3H2O 反应中,当生成 0.5molCl2 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6:1 B.5:1 C.1:3 D.1:5【错误分析】由于反应过程中 KClO3 得到 6 个电子被还原,而 HCl 失去一个电子被氧化,因此,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1,选择 A;或者由于反应过程中KClO3 得到电子还原为 KCl(还原产物) ,而 HCl 失去电子被氧化 Cl2(氧化产物) ,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到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3,选择 C【答案】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纠错】 明

2、确反应的实质,解题过程中同种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化合价变化要遵循“只靠近不交叉 ”的原则即“价态归中”。由于该反应属于归中反应,反应机理为:KClO 3中 Cl 得到 5 个电子转化为 Cl2(被还原)同样的 HCl 中的 Cl 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 Cl2(被氧化) ,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均为 Cl2,且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氧化剂得电子数和还原剂失去电子数之比,即 5:1.【2】在反应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中,每摩尔 CuSO4 能氧化P 的物质的量为( ) A.1/5 mol B.2/5 mol C.3/5mol

3、 D.11/5 mol 【错误分析】选 B。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 ,15mol CuSO4 生成 6mol H3PO4, 所以 1mol CuSO4 生成 2/5mol H3PO4 错解原因没有注意到生成物中的 H3PO4 有一半是 P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生成的。【答案】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A 【纠错】本专题复习一定要紧扣概念,理顺关系,正确分析元素化合价及其变化情况。重点解决(1)电子转移(2)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判断(3)相关计算的方法、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本题中的还原剂是 P,而氧化剂是 P 和 CuSO4。由于反应过程中 Cu 从+2 降为+1 ,因此反应中共得到 15mol

4、的电子;而做还原剂的 P 在反应中从 0 升至+5 价,因此1mol P 得到 5mol 电子。因此 15molCuSO4 在反应中氧化 3mol 的 P,即每摩尔硫酸铜能够氧化 0.2mol 的 P【3】向 NaBr、NaI 和 Na2SO3 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已知 Br2 易挥发,I 2 易升华) ,得到固体剩余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A. NaCl、Na 2SO4 B. NaCl、NaBr、Na 2SO4C. NaCl、Na 2SO4、I 2 D. NaCl、NaI、Na 2SO4【4】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加入还原剂的是( )A. KClO3KCl B. K

5、ClAgClC. H+H 2 D. CCO 2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 “要加入还原剂实现”此变化,则说明各选项变化为氧化剂的变化,即变化中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情况,判断各项知 A、C 项符合这一点;但对于 A 项还要注意,实现 KClO3KCl 的变化有多种方式,如 KClO3 受热分解也能得到 KCl,即实现 A 项转化不一定要加入还原剂。故答案为 C 项。 【纠错】 选 A、C 项。错因是对 KClO3KCl 的多种变化方式没有把握好。【5】标准状况下,往 100mL 0.2mol/L 的 FeBr2 溶液中通入一定体积的 Cl2,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有 50%的 Br-被氧化。则通

6、入的氯气的体积是( )A、0.224L B、0.336L C、0.448L D、0.672L 【6】取 17.4 g MnO2 固体粉末与一定体积的浓盐酸(含溶质 0.4mol)共热制取氯气(假设 HCl 挥发损失不计)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 MnO2 作催化剂 B、盐酸未完全反应C、参加反应的盐酸有一半被氧化 D、反应产生 2.24L 氯气(标况)【答案】C 【解析】随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对应的还原性逐渐减弱,直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被停止。因此该反应过程中,虽然 MnO2 过量,盐酸也不可能完全反应,同样的,收集到的气体也不可能是 2.24L。但是不论如何,参

7、与反应的盐酸一定有一半被氧化(对应的量一定少于 0.2mol) 。因此正确选项为 C。 (注:许多物质的氧化(还原)性会受浓度变化的影响,并在一些具体的反应中表现出来。例如,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铜能够发生反应,随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变小,氧化性逐渐减弱,最终反应将停止;若参加反应的金属为 Zn 等活泼金属,则当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转化为稀硫酸)时,又会有 H2 产生。又如,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生成 NO2,随反应进行,浓度减小,氧化性将有所减弱。当浓度减小到一定程度,反应产物变为 NO。在解此类问题时,必须要打破常规, “动态”地考虑反应进行问题。这类问题也常在化学计算中

8、出现。 ) 【纠错】静态考虑反应问题,忽略盐酸浓度变化引起还原性变化的事实。错选C、D。根据该反应中量的关系:MnO 24HCl 可知,该反应中 MnO2 过量,因此 HCl 完全反应。又因该反应中只有一半的 HCl 作还原剂(另一半为起到酸的作用) ,因此参加反应的盐酸有一半被氧化(0.2mol) ,得到 2.24L 的氯气。 【7】 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被氧化的物质是氧化剂 B、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纠错】 解不够全面【8】下列四类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没有单质

9、参加的化合反应,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其中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只有 B 、只有 C、 D、 【答案】A 【解析】本题只有 A 选项正确。根据置换反应的概念和实质可以推知它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只要有单质参加或生成,则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则有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这样的两个反应:Na 2O2+SO2=Na2SO4、NH 4NO3=N2O+2H2O,虽然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但它们仍然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纠错】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9】 X、Y、Z 为三种单质。已知

10、:Y 能将 Z 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而 Z 又能将 X 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由此可以推断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 )单质的氧化性:YZX; 单质的还原性:YZX;对应离子的氧化性:XZY; 对应离子的还原性:XZY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答案】D 【解析】由于置换反应既可有金属间的置换、又可在非金属之间置换,因此 X、Y、Z既可以是金属、也 可以是非金属。对于这两种情况,说法都可以是正确的;它们对应的离子,如果这些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则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也 越弱,因此的说法也可以是正确的。【纠错】思维不够慎密、全面,只把 X、Y、Z 当作金属或非金属一

11、种情况考虑。 【10】铁屑溶于过量的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三价铁生成的是( )A、硫酸 B、氯水 C、硝酸锌 D、氯化钙 【答案】BC 【纠错】忽略酸性条件下 NO3具有强氧化性而漏选。【11】化合物 A、B、C 都只含有两种元素,且 A、B 均含 X 元素。已知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A+BX+C,X 是一种单质,由此 可知 X 元素( ) A、一定是金属元素 B、一定是非金属元素C、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1)A、B、C 都是化合物;2)A、B 均含 X 元素;3)反应生成单质X,可以推知该反应为“归中型”氧化还原反应。即化合物

12、A、B 中 X 元素的化合价“一高一低” (一个高于 0 价、一个低于 0 价) ,两者共同作用生成 X 单质(化合价为 0) 。由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呈现正价态,不可能有负价态,因此可以肯定 X 不是金属元素;只有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才既可呈正价态,又可呈负价态,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归中反应。例如:2H 2S+SO2=3S+2H2O,4NH 3+6NO=5N2+6H2O,所以 X 应该是非金属,即该题的答案为 B。 【纠错】对“归中型”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入。错选 C 或 D。 【12】在 0.1 mol/L 的 NH3H2O 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NH3H

13、2O)c(OH-)c(NH4+)c(H+)B.c(NH4+)c(NH3H2O)c(OH-)c(H+)C.c(NH3H2O)c(NH4+)=c(OH-)c(H+)D.c(NH3H2O)c(NH4+)c(H+)c(OH-)【答案】 A 【13】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c(Cl-)c(NH4+)c(H+)c(OH-) B.c(NH4+)c(Cl-)c(H+)c(OH-)C.c(Cl-)=c(NH4+)c(H+)=c(OH-) D.c(NH4+)=c(Cl-)c(H+)c(OH-)【答案】 A 【解析】 NH4Cl 是可溶性的盐,属于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NH4ClNH4+C

14、l-。因为 NH4Cl 是强酸弱碱所生成的盐,在水中要发生水解;NH 4+H2ONH3H2O+H+,所以 c(NH4+)比 c(H+)及 c(OH-)大得多;溶液因水解而呈酸性,所以 c(H+)c(OH-)。综合起来,不难得出:c(Cl -)c(NH4+)c(H+)c(OH-)。 【纠错】第一、要掌握解此类题的三个思维基点:电离、水解和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及质子守恒) 。对每一种思维基点的关键、如何切入、如何展开、如何防止漏洞的出现等均要通过平时的练习认真总结,形成技能。第二、要养成认真、细致、严谨的解题习惯,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学会灵活运用常规的解题方法,例如:淘汰法、定量问题定性化、整体思

15、维法等。【14】在水电离出的 C(H+)=10-14mol/L 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 +、Na +、HCO 3-、Cl - BK +、AlO 2-、Br -、Cl - CNa +、Cl -、NO 3-、SO 42- DAl 3+、NH 4+、Cl -、SO 42-【错误分析】选 B、C。因为溶液中水电离出的 C(H+)=10-14 mol/L 所以 C(OH-)=1 mol/L 为强碱溶液 ,故 B 也正确 。 因不能掌握水电离的影响因素而错选 B。 【解析】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的规律归纳起来就一句话:一色、二性、三特殊、四反应。这些内容在复习时都以强调我就不多说了。另外,判断离子共存问题应看清前置条件,如“在强酸性溶液中”“在无色透明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等,再分析离子间相互反应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