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58066496 上传时间:2020-12-29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4.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苏轼词两首,苏轼诗词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赏析】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虽被贬任黄州,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

2、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古人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而作者此刻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人生之“再少”的遐想,并在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资料助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仕途坎坷,随着

3、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于是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4、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1苏轼集诗、词、散文、书画于一身的大家 诗歌方面:现存诗2 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等。 词方面: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散文方面:其文明快犀利、

5、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2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作品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显得豪放、大气。婉约派以李清照、柳永、周邦彦为代表。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

6、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3关于赤壁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两处。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因苏轼赤壁赋而得名。武赤壁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内,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此。湖北省赤壁市境内赤壁旅游区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三山组成。,赤壁山的西南临江处,岩斜亘300余米,怪石嶙峋,汹涌的江水直扑断崖,卷起千堆雪,声如巨雷。文人骚客来此凭吊者,自古不绝,故留下众多书法。据说赤壁火攻时,周瑜站在矶头指挥,忽见冲天火光把断崖照耀得彤红一片,不觉豪兴大发,当场写下这两个楷书大字,令人刻石纪念。此传说虽不

7、可靠,但它揭示了“赤壁”命名的由来。“赤壁”二字的近旁,还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和周瑜的画像石刻,它们与书法石,交相辉映,可谓书画并茂。,南屏山顶的拜风台,传为诸葛亮祭东风时的七星台遗址,后殿中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坐像,极其传神,颇引人注目。 金鸾山腰的凤雏庵,相传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庵早废,今庵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庵内主室所供奉的庞统塑像,庄严刚毅,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庵四面苍苔布绿,曲径藏幽,古树垂荫,百鸟飞鸣,真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赤壁山顶的翼江亭,传为诸葛亮、周瑜在赤壁之战时观望曹营的遗址。亭乃后人所建,碧瓦飞檐,六角攒尖,与传说

8、中黄盖献苦肉计的遗址,即中峰望亭遥遥相望,交互映衬。此亭四周山花烂漫,芳草萋萋,景色十分迷人。在亭俯瞰长江,可令人故国神游,想见当年赤壁鏖战时“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景。 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由赤壁市出发,乘汽车可直达赤壁遗址,交通极为方便。,基础整合,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_通_,_ 答案尊樽酒杯,答案(1)形容词,古时的名词,缘故副词,故意副词,仍旧连词,因此 (2)动词,流动词,离开,离去动词,去除动词,距,距离 (3)名词,音f,头发动词,把箭射出去动词,出发形容词,勃发动词,兴起,产生动词,打开动词,开花

9、,(4)连词,并且,而且连词,况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将近 (5)副词,单独,独自年老没有儿子的人副词,只,仅仅 (6)连词,表转折退出来副词,还,再,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名词作动词骑马 (4)形容词作动词(天)放晴,5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_ 今义:大的河流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 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3)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_ 今义:从来,一向 答案(1)长江(2)杰出的(3)刚才,6名篇名句 (1)苏轼在 定风波中以自然界的风雨喻人生的风雨,表明自己对各种

10、打击能处变不惊的句子是:“_,_?_。” (2)苏轼的定风波中“_,_”两句写词人不惧风雨,潇洒徐行,表现了其倔强的性格和旷达的胸怀。,(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的描写,传神地再现了周瑜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潇洒风姿。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发出了“_,_”的感慨,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答案(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通过描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下片通过集中缅怀周瑜,抒发了词人自己期望

11、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词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 定风波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境,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主旨概要,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怎样的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品味探究,明确此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飞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这些可视

12、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之情。同时便于引出下文的英雄故事与英雄人物,便于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周瑜的“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苏轼的“笑”,这两个“笑”字蕴含哪些深意?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1)词中的第一“笑”出现在词人凭古咏史的狂想之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刻的苏轼完全沉醉在周公瑾轻摇羽扇,谈笑风生间,令曹操80万大军溃逃覆灭的酣畅淋漓中。这一笑,表面上是突出周郎成竹在胸、傲然取胜的神态,实则表达的是词人

13、对前世英雄得君王信任,建不朽之功业的羡慕,又潜隐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与失意。,(2)周瑜能在谈笑间大败曹军,固然与他的聪明才智有关,但还包含着深层因素,即东吴孙权对周瑜诚信无忌的全权任用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相比之下,词人也是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词人艺术地再现深层因素表明自己的心理是:渴望得到君王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3)少了君王诚信,东坡就断了实现人世理想的翅膀,只能寄托于不胜悲愁的凭吊之中,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赤胆忠心不被神宗、哲宗、徽宗所理解,自己聪明一世竟被小人所乘,政敌所用,落得个放逐天涯的结果。“多情应笑我”的“笑”字,包含着许多深意。这一笑是狂想之后清醒

14、的自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将二者的风格加以比较。,明确,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这两句展示了作者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总是泰然处之的

15、生活态度。风雨潇潇,穿林打叶,真有点席卷天地的气势,但作者以“莫听”便将之化为乌有,不但如此,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隐含着对生活厄运的挑战。“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5“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不是写眼前实景?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

16、,而是说的心中事。“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当然他的“江湖”不是故乡眉山,而是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观点一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子拓宽了全词的境界。,拓展提升,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