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公务员考试辅导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580642 上传时间:2017-06-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公务员考试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0年公务员考试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0年公务员考试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年公务员考试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公务员考试辅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公务员考试辅导:言语理解篇2010 年公务员考试辅导:言语理解篇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语句表达题的几种常见病句类型(一)用词不当 来源:恩点公务员频道例: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 。应改为动词“节省”。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如: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二)搭配不当 来源:恩点公务员频道(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3)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4)主语和宾语

2、意义上不能搭配。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主宾搭配不当。(三)成分残缺 来源:恩点公务员频道(1)主语残缺。有两种情况:由于滥用介词和“ 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2)谓语残缺。有两种情况: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3)宾语残缺。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4)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如: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 11 个专业公司、2 个研究所、 3 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 8500万元。谓语“成为” ,宾语残缺。应在最后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3、” 。(四)成分赘余 来源:恩点公务员频道(1)主语有多余成分;(2 )谓语有多余成分;(3 )宾语有多余成分;( 4)定语多余;(5)状语多余;(6 )补语多余。例: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诸”是“之于 ”的意思。删去“诸”或“ 于”即可。(五)结构混乱 来源:恩点公务员频道(1)词序不当。有几种情况: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如: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封建帝王的被阉割过的奴仆。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 ,再言其 “是的产儿”。否则“ 特有的产儿”的概述没着落,交代不清。(

4、2)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两种说法混杂;前后牵连。如: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 ,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使句子表达明确。(3)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 ”;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 “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4)层次不清。如: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

5、,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最后一句 “引起强烈的反应 ”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六)表意不明 来源:恩点公务员频道(1)指代不明。如: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2)意思混杂,不知所云。(3)歧义句。例如:请你代我买两张北京到西安的往返飞机票。此句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其二,往,两张;返,两张。(七)不合逻辑 来源:恩点公务员频道(1)强拉因果。如: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

6、。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可能不是因为游园的最后一天所致。(2)自相矛盾。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 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3)概念误用。如: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文学作品与语言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 。(4)主客倒置。如: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该句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 ”,“我” 为主动,“报纸”为被动。(5)否定不当。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句应去掉“否认”前的“ 不”字。(6)前后失衡,缺乏照应。如: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 ”。后面只说了“能成活” 这一个结果,两面失衡,应在“ 能成活”前加“是否” 二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