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57939077 上传时间:2020-1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说课稿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是湘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案例教学,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采用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和总结等教学活动将地理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串联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

2、“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地价值建构,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区域图景。其具有以下特征: (1)材料的独特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第一手材料(2)知识的建构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来源于真实的事件,便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实现自身新知识体系的建构;(3)能力的迁移性,案例教学中,学生要从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再由普遍特征上升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实现知识的迁移;(4)思维的启发性,案例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说课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鲁尔区发展

3、的区位优势条件 2.过程与能力目标:学会利用学案自主分析鲁尔资源工业区的优势与不足,并如何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以整治,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理念 4.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5.难点:发展中国家如何借鉴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传统工业区的经济腾飞。 三:说学情 区域的概念学生在学习高一必修二的时候就已经涉及过,对这部分内容不会很陌生。但是由于这节课是典型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以某一区域“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从

4、而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地价值建构,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区域图景。就高一学生理解及认知水平而言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备课上我对学生的学情做了充分的分析。 四:说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看图、讨论、交流、完成学案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学案的导学助教作用不仅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难点,而且还为教师减少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五:说学案 根据教材、课程标准、会考要求、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前编写好学案。 (1):学习目标预设.。 任何事情要成功完成应该有一个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没有预设的

5、目标,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和节奏,同样如果不能给学生预设上的目标,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致使学生的课堂效率极差。因此,在编写学案时,我特别注意对学案学生学习生成目标的预设,在预设时充分考虑了我们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2)说会考要求(3):说学案 课前编写本节课学案时,我参考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优秀的一些学案,同时结合湘教版教材、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案的结构作了如下处理:学案的导学功能一定要强,也就是说,学案要能够起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一个目的,学生凭借学案就能自主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注重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反

6、思的题型(教学过程环节再细说)。 (4):题目的设计 在这次学案中,我一共设计4个思考题、5个选择题,和一个综合题。对于5个思考题,我主要是针对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进行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我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基本到位的。说明这5个问题的设计是针对教材重难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对于练习题中的几个选择题主要是根据会考A、B、C对应的了解、理解、应用的等第要求逐一分析。最后的综合题主要是针对部分将来学文科的学生对高考题型及经常涉及到的知识点答题要点有个初步认识并明确解题指导。 六:说教学过程。 (一):材料导入,激发兴趣 要想整堂课抓住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

7、因此导课时我引用了xxxx年温家宝总理视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则材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材料中的哪些信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果不其然,学生的视觉、思维都运作起来,并且很自然的想知道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为什么都会经历兴起、衰落、振兴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而很自然的就把这节课的主题引出来了。 (二):情景设入 本节课中我一共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情境。 一是以学案为情境,注重学案的导学助教作用。 二是以地图为情境,注重学生读图、解图、构建心里地图,做到心中有图能力的培养。例如:我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鲁尔区的优秀教案中得到启发,把鲁尔区的衰落概括为剩、下、一、击。三是视频情境。通过视频辅助,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鲁尔区

8、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哪些措施振兴从而取得巨大成就。这就为后面进一步讲解发展中国家如何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实现经济的腾飞的知识迁移打下伏笔。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地进行思考,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知识的梳理 第一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时我明确提示学生得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鲁尔区轮廓图,并自习书本结合学案指导学生观察鲁尔区的位置、水源、煤炭、铁矿、交通及市场等信息,学生讨论后很容易就得出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制作课件时我把鲁尔区的位置、水源、煤炭、铁矿、交通及市场全部放在一张幻灯片中用按钮链接好,这样的预设在实际的

9、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非常灵活的操作这部分内容,学生随便回答鲁尔区哪部分的区位条件时教师都能配合学生的回答及时再现知识要点,避免了教师的重复讲授,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步:鲁尔区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形成那几大工业城市?(学生之间通过讨论、分析后即可完成) 第三步: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时,出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及练一吨钢的耗煤变化图表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得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剩、下、一、击。 第四步:对鲁尔区采取的整治措施湘教版教材编排很混乱,于是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借助一段视频直接播放,轻松就让学生归纳得出鲁尔区的措施及成效。 第五步:练习巩固。

10、只有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学案中的选择题是会考要求,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但最后一道高考链接题是能力提升,对高一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因此在完成这道题之前,我打出幻灯片的中的问题-当前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制约性因素?(这部分知识学生前面已学过) 第六步:接着指导学生读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区位条件异同图,分析得出两大重工业基地的区位异同,对知识进行突破后再指导学生完成这道高考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第七步:学完知识后,结合本堂课的板书对本节课进行知识小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到底学会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自己掌握了多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

11、生对自己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整节课的知识脉络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至此,这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在整堂课中,我始终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思想,整堂课都是力求学生在动,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七:说教学效果 对于这节课的总体效果感觉还满意,但是在个别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比如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分析,课前预设是完全放开让学生自主回答,但实际课堂中我还是补充的过多,这是听课老师一致的反馈。再有就是练习题设计的还不够精炼。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效果。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清晰的明白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板书

12、时我下了很大功夫,力求能够做到最好。本节课的板书主要是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这样既增加了知识间的联系性,又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这节课的内容。 九:说教学反思 通过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个案教学,我得到如下启示:第一,“案例教学” 适合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图景,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第四,“案例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五,“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区域要素”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第六,“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同时,“案例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中不能为呈现案例而呈现案例,案例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性,否则就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对案例的分析不要局限于哪里材料,要注意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案例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注意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