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7927067 上传时间:2020-12-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地理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传统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制造业,而制造业的兴衰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和去工业化。去工业化是指制

2、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的现象,最早始于美国。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较显著的区域性去工业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 美国出现去工业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土地和工资生产成本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科技发展和产业外迁经济效益降低,实体经济地位下降A. B. C. D. 2. 我国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主要出现( )A. 东部地区B. 中部地区C. 西部地区D. 西北地区3. 与我国相比,美国去工业化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 )A.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B. 形成新的就业机会C. 出现制造业空心化问题D. 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答案】1. B 2. A 3. C【解析】

3、【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去工业化主要是指制造业衰退。随着经济发展,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错误;制造业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美国出现去工业化现象主要原因有随着经济发展,制造业资源消耗加大,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剧,正确;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得制造业外迁,也是去工业化现象的原因,正确;国家实体经济地位没有下降,错误。故选B。【2题详解】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发达,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东部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使我国出现区域性去工业化现象。故选A。【3题详解】美国属于总量去工业化,即美国以制造业的整体对外转移为主,而制

4、造业的整体对外转移易使国内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我国区域性去工业化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将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造业仍主要留在国内,不易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现象,C正确。美国和我国去工业化的主要目的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去工业化导致了大产业的就业比例发生变化,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A、B是两国去工业化的共同之处。美国国内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也相对减弱,D错误。故选C。【点睛】该题的关键要理解去工业化现象的实质,制造业外迁导致该地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原始民居的建造多就地取材并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草屋(下左图)和树屋(下右图)是澳大利亚典型的原始民居。草屋利用树

5、干做支架,墙壁由竹木做框架,顶棚、地面、门窗等皆用茅草编织而成,众多草屋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各自独立,呈分散布局。树屋由木材搭接而形成拱形支撑体系,底部架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4. 草屋和树屋曾经可能分别广泛分布于( )A. 亚马孙平原 东南亚B. 亚马孙平原 阿拉伯半岛C. 东南亚 澳大利亚中部D. 非洲中部 澳大利亚东部5. 草屋多呈分散布局的主要作用是( )A. 减轻环境污染B. 便于管理C. 利于通风D. 排推洪水6. 树屋底部架空的理念被现代生态建筑师推崇的主要原因是( )A. 减少室内采暖能耗B. 节约建筑材料C. 防止有毒生物的侵害D. 保持生态环境的连续性【答案】4. D 5.

6、C 6. D【解析】【分析】该题组主要考查传统民居对当地地理环境的适应。【4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草屋利用树干做支架,墙壁由竹木做框架,顶棚、地面、门窗等皆用茅草编织而成,结合景观图可以判断草屋所在地气候较为干燥;树屋底部架空,可以判断所在地气候湿热。亚马孙平原、东南亚是热带雨林气候,不适合建草屋,A、B、C错误;非洲中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适合建草屋,澳大利亚东部的气候湿润区适合建木屋,D正确。选D。【5题详解】原始民居,人口较少,草屋多呈分散布局主要作用不是减轻环境污染和便于管理,A、B错误;草屋分布地区气候干热,分散布局利于通风,C正确;草屋呈分散布局对排推洪水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6题

7、详解】树屋底部架空可以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不改变,保持生态环境的连续性,是被现代生态建筑师推崇的主要原因,D正确;树屋位于炎热地区,采暖能耗不明显,不是被现代生态建筑师推崇的主要原因,A错误;树屋底部架空起不到节约建筑材料作用,B错误;底部架空起不到防止有毒生物的侵害的作用,C错误。故选D。【点睛】去工业化伴随着产业转移现象。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图3示意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的年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 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时间分布特点是( )A. 年内表现为“单峰双谷”型B. 峰值出现在冬末春初和秋季中期C. 与积雪覆盖率的时间变化呈负相关D

8、. 与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呈正相关8. 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其主要成因可能是( )气候变暖,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减少海拔高,高原风力强青藏铁路等交通建设改善出行条件,人类活动加剧高原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A. B. C. D. 【答案】7. B 8. A【解析】【7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在一年之内出现两次明显峰值,故年内表现为“单峰双谷”型错误;根据地表反照率在一年周期内的变化,第一次峰值出现在3月初,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0月中旬,故峰值出现在冬末春初和秋季中期正确;地表反照率变化与积雪覆盖率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呈负相关错误;地表反照率的时间变化与植被指数的

9、时间变化相反,呈正相关错误。故选B。【8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积雪覆盖率正相关,故气候变暖,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减少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正确;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植被指数负相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正确。地表反照率与海拔高,高原风力强关系不大,错误;青藏铁路等交通建设改善出行条件,人类活动加剧不影响地表反照率,错误。故选A。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现在几乎寸草不生,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数条灰绿色的若带嵌入其间。在安大略省,荒地很军见,而在此地发现的荒地更是令人惊叹。

10、为了保护这珍惜的自然景观,该荒地每年保持着有限的开放时间。稀土示意切尔膝纳姆荒地的位置及其开放期的景观(图中晨昏线为开放期的晨昏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9. 推测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是( )A. 植被破坏,土层薄B. 纬度高,气候干冷C. 花岗岩石,质地致密D. 地势陡峭,水源短缺10. 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B. 流水沉积C. 风方侵蚀D. 风力沉积11. 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 )A. 3月B. 6月C. 10月D. 12月【答案】9. A 10. A 11. C【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

11、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判断该荒地的形成原因是后期人类破坏的结果,故植被破坏,土层薄正确;该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地区,受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气候干冷错误;因为位于克里蒂特河畔,花岗岩石,质地致密和地势陡峭,水源短缺错误。选A。【10题详解】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是植被破坏后,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A正确;流水沉积不能形成波浪状的小丘,B错误;该地气候湿润,流水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不明显,C、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根据图中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是10度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10N或10S,3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6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

12、近,A、B、D错误;10月太阳直射点在10S附近,故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10月,选C。【点睛】切尔滕纳姆荒地及波状沙丘成因需要结合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判断,该地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由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苏伊士运河(下图)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1869年修筑通航,允许单向通行25万吨的货轮,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苏伊士运河在建设过程中困难重

13、重,埃及成千上万的劳工为此付出了生命。在运河运营期间,埃及政府于2014年在原苏伊士运河的东侧开建了允许双向通行的新苏伊士运河工程。同时还启动建设了占地460.6平方千米的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其中包括工业区、科技谷等规划项目,并将建立“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当下中国正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而中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1)简析苏伊士运河成为世界上使用最频繁航线之一的原因。(2)推测修建苏伊士运河面临的主要困难。(3)分析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对欧洲地区产生的影响。(4)简述新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对于埃及的意义。【答案】(1)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是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

14、最近航线;欧洲经济发达,运作效率高.货运量大,船只往来频繁;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往来的重要通道;相比绕道好望角节省航程,且风浪小,安全性高。(2)热带沙漠气候,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技术水平低,工程建设难度大;设备落后,劳工工作量大;卫生条件差,疫病风险大。(3)便于欧洲地区进口波斯湾的石油;利于欧洲地区工业制成品和农牧产品出口;印度洋生物利用苏伊士运河“大规模入侵”欧洲海域,对欧洲海域造成生态威胁。(4)提高运河通航能力;缩短船舶通过运河的时间;增加外汇收入;拉动就业;促进运河沿岸整体开发创收。【解析】【分析】本题以苏伊士运河建设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苏伊士运河的

15、建设条件、影响和新苏伊士运河的意义等相关地理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苏伊士运河成为世界上使用最频繁航线之一的原因从苏伊士运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航线的优势方面分析:位置的特殊性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是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最近航线;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往来的重要通道。航线的特点是相比绕道好望角节省航程,且风浪小,安全性高;航线连接的欧洲经济发达,运作效率高.货运量大,船只往来频繁。(2)埃及境内热带沙漠气候,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和卫生条件差,疫病风险大是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施工面临的主要困难。苏伊士运河修建的年代,技术水平低,工程建设难度大;设备落后,劳工工作量大。(3)因为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是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最近航线,故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便于欧洲地区进口波斯湾的石油;利于欧洲地区工业制成品和农牧产品出口。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水域,可能带来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