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导论PPT课件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7745568 上传时间:2020-12-26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导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导论PPT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西 医 结 合 学 院,中 医 学,第一章 导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中医学的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源流、形成和发展。 3、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4、了解中医学基础所包括的内容。,一、中医学的概念与学科属性,(一)概念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 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

2、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 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它在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藏象、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 规律的

3、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 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 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 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 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 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

4、理论体系。,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中医学,军事学,农 学,数 学,酿酒术,冶炼术,天文学,气象学,矿物学,物候学,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 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

5、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墨子(墨家) 韩非子(法家) 孙子(兵家),医学知识,整理升华,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养生预防,(导引图),专业医生,医疗用具 砭石 金银针具,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

6、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 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神农本草经:藥物学基础,中 华 医 学 四 大 经 典,八 十 一 难 经,伤 寒 杂 病 论,黄 帝 内 经,神 农 本 草 经,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引入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 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医 圣 张仲景,(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

7、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等理论。 针灸技术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 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晋 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 学专著 脉经,晋 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 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隋 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唐 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 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 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

8、,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 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 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 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 论的总结。,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刘完素(字守真),创河 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 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 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 亲。,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 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 格致余论。,3

9、.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 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 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清 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著温热论,阐明了温 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 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薛雪(字生白), 著湿热条辨,对湿 热病的病因、症状、传 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 了简要的阐述。,吴瑭(字鞠通), 著温病条辨,创 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 证理论。,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

10、著 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 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 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 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 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 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 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 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 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 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 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 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 锡纯所

11、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汇通 的代表作。,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 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 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 趋势: 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 规范; 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 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 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 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 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 展、创新之路。,周恩来总理接见 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 先生。,毛泽东主席接见 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 先生,共商中医发展 大计。,毛泽东主席接见中西医结合 眼科专家唐由之等。,(三)中

12、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 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 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 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 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 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 源。,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究,明确 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 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 化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强化中医学思

13、维方法的研究。 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 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阶段 。,三个特点: (1)、分支理论学科在分化中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 (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如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眼科学,以及药学、养生防病、医学伦理等; (3)、唐朝国力大增,文化繁荣,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的世界医学中心。,2.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创新阶段。,两个特点: 1、各临床专科日趋成熟,专科体系相继建立; 2、学派不断涌现、学术氛围活跃;理论研究取得突破; 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 攻下派: 补土派: 养阴派

14、:,3.明清时期稳步发展、日见迟缓。,特点有二: 1、出现了大批集成性医学著作,如本草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 2、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深化发展的趋势,如“温病学派”,“命门学说”,“瘀血理论”等;,4.近代与现代坎坷进步中孕育着新的腾飞,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废止旧医案; 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客观化研究; 医教研机构已成规模; 不少学术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医药现代化,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四、中医学的优势与展望,(一)、理论体系的优势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动态整体的研究思路,直

15、立于世界医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它的许多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地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1.免疫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等论点,充分反映免疫学观点; 2.医学气象学:认识到季节的变化、昼夜的更替、气候的异常、地域环境的差异与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之间的关系; 3.医学生理学:特别重视人类心理活动在防御疾病中的作用,对心理活动的产生、心理与病理间的相互作用等都有不少精辟论述,并且直接指导着医疗实践; 4.系统论、控制论:始终把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恒动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动态的角度去研究它;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情况下,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将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类比分析,推断出病因病位及疾病的转归,进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治疗方法调节机体的动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5.时间生物学与五运六气:针灸学中“子午流注”理论,与现代“生物节律”理论有极大的相似性;,四、中医学的优势与展望,(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