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57722552 上传时间:2020-12-2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2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2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2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2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完整总结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 _。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

2、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 6、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

3、总数之比。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 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3、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4

4、、 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策和战争。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量 1、 环境承载量,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

5、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消费水平。 5、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适度人口)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

6、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我国为8-9亿。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 _、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等。 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零变负的时候,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减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影响程度减弱), _因

7、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害病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地方性疾病,是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地方病则是原生环境因素的表现。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

8、: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 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

9、北京市); 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 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 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我国西部的青藏高

10、寒区和西北干旱区,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 2、 _因素与城市区位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

11、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

12、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 _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 _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13、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达到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 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 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上升阶段;1958-1965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 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