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157590711 上传时间:2020-12-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5古诗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实录:一播放烟花三月歌曲,谈话引入课文。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曲好听吗?这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牵着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谁牵着谁的手?()真聪明!有这么一个故事:李白年轻的时候,非常潇洒不羁,经常挎着一把宝剑,背着一壶酒,离家出走,云游天下。一次,他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扬京城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十二岁,但年龄并没有影响两人的交情,两人成了忘年之交,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一起把酒吟诗作对。一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办事,这对好朋友要分开,这对于重感情的诗人,对于一对好朋友来说,是那么

2、的难分难舍,于是,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写下了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师转身板书课题古诗)(“黄”的第二横是主笔画要写得长一点,“鹤”字是一个形声字,形声字都分形旁和声旁,形旁和它的意思有关,声旁和它的读音有关。孟字要注意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弯勾,下面是铭字底。)(学生齐读课题。)(嗯,我听出一点点送别的味道,能再读一次吗?)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生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师:是更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生(齐答):“之”字。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

3、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昨天已经布置大家回去预习了,能把你的预习汇报一下吗?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课件演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介绍地理位置。)师: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生1:先读熟,再背诵。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全班

4、努力思索着。)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全班齐读一遍。)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

5、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师:现在是展示你们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了,既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上来汇报的时候,老师建议用“我们小组认为”等来汇报较为合适。哪个小组先来说呢?生1:我们认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生2:从文中注释,我们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单单”、“仅仅”。生3:小组一致认为“尽”的意思是“没有了”、“消失了”。师:关于诗句的意思,你们能理解吗?生1:我们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

6、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师板书:下扬州)生2: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师: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看来通过自学,大家学到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好,再自己读一读诗句,看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1:“西辞“是什么意思呢?师:(一边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图,一边讲解)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孟浩然正要离开黄鹤楼远去广陵,所以说成是“西辞”。(师板书:西辞)生2:为什么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呢?生3:为什么孟浩然要去广陵呢?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正当老师表扬同学的时候,一向较调

7、皮的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生:老师,为什么题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呢?我感觉挺恰当的。师:(又惊讶又兴奋)你真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大胆的同学,敢于向诗人提出挑战。我想,这些问题还是由同学来解答吧。同桌间可以议一议。生1:没有点出是谁送孟浩然到广陵,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生2:我仔细地品味了一下,还是原题目好,为什么呢?比较有味道,改正的题目太直白了。师:是的,或许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两人友谊的见证地,或许李白过份难过,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题目。老师和同学的解答,你们能满意吗?(生纷纷点头示意。)师:你们知道李白在什么时候送别好友孟浩然吗?众生:“烟花三月”师:你能想像“烟花三月”是一种什

8、么样的画面吗?生1:繁花似锦。生2:春花烂漫。生3:百花齐放。师:呵,全是一个个那么美好的词语。能用具体的语句来描述吗?生:在草如荫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微风轻拂着大地,彩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着小辫子的小孩儿在青草地上放着风筝真的很美!师:是呀!那是个花枝招展,如烟如雾的三月,仿佛每逢过节夜空烟花璀璨的美丽画面。想继续想像画面吗?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细细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生2:我想用词汇来描述,那是个像烟花一样撩人眼、扰人心的美好三月,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快乐!(师点示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美丽画面,学生“呀”地兴奋地叫起来。)师:让我们把从美

9、丽的画面中获得的美好情感带入古诗中,一起再次美读古诗吧!(生微眯着双眼吟诵,陶醉在诗意中。)评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牵引,似乎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是搀扶着师:请听一段涛声,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声势浩大。)师:说说你此时的感受。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涛汹涌,船只犹如一叶叶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生2:江面上风大浪大,我真为那些出行的人担心。生3:江面上波涛汹涌,景色壮观!师:此时,李白正在欣赏美景吗?为什么?生:不。此时,李白心情非常难受,因为好友即将与自己离别了。师:你哪里看出来?生1:“孤帆”生2:“唯见”生3:“尽”师:哦,懂得从古诗中的字词感觉出,了不起!

10、思考一个问题:这时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众生:不是的。师:为什么李白看见的是“孤帆”呢?此时河上真的只有一只船吗?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师(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离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同桌两人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说一说。师:谁能来扮演一下呢?生1:(拱手)今日相别,何日再见!生2:(略带悲伤)朋友,一路走好!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生4:(自信地)后会有期!师:(拱手)是呀,今日相别,后会有期!可是,相见的日子遥遥无

11、期呀!(播放音乐送别)师(伤感地):帆影已远逝了,诗人李白仍翘首东望,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众生:非常难过。师:你试着读一读,看看怎样才能读懂诗人此时的心情?(音乐继续播放)师: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听一听谁的读最能打动你心?(师指定3名同学朗读诗歌,并组织点评。)生1:我欣赏丙同学的读,甲同学读得太快了,好像要将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生2:乙同学读得较慢,能体现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够浓。生3:丙同学在重点处读出重音,还能延长,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体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我。师:老师觉得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错,尤其是丙同学。老师还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点评专家,评得非常准确、到位。老师

12、也禁不住想参加你们的朗诵会。众生:(兴奋地)太好了!(师配乐朗诵完毕,学生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师扬起双手,做个指挥状,全班深情地朗诵。)师: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投入。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请从“课堂大闯关”中,任选一个过关,有信心吗?生(兴奋地):有!(师以幻灯出示“课堂大闯关”要求:1、我能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2、我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3、我能吟唱这首诗;4、我还知道李白写的其它诗歌;5、我也知道其它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6、我能为这首歌谱曲吟唱。)(顿时四个小组展开过关斩将的激烈场面。学生个个充满自信。)师:过关斩将开始,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13、。(这个学生是班里朗读较差的同学,读得断断续续,还读错几个生字,但老师仍然充满微笑地鼓励着。)师:如果把每个生字都读对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学生微笑着点点头。)(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举手过完后面的几关。)师:许多同学还想挑战自我,挑战同学。那么,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没过完的关卡继续过关。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师幻灯出示古诗内容:)山中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相送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日暮掩柴扉。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春草年年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孙归不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师:(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课后再背给同桌听,比一比,谁最快记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