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

上传人:tang****801 文档编号:157484412 上传时间:2020-1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_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_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_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_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_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_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南京专用)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19 Na-23 P-31 Ca-40 Fe-56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1发表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居里夫人 C拉瓦锡 D卢瑟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居里夫人开创了放 射性理论,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2. 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织布

2、B耕田C生火D灌溉【答案】C【解析】A、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耕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生火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灌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3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铜 C食盐D二氧化碳【答案】D【解析】金刚石、石墨由原子直接构成;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4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是我们江苏人,他精确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铟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66 B49 C115 D164【答案

3、】A【解析】试题分析: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原子中各微粒个数关系,相对原子质量5.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称量固体C. 加热液体 D. 读取液体体积【答案】D【解析】【详解】A、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图中操作错误,故A错误;B、称量固体时,物质与砝码的位置错误,故B错误;C、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三分之一,防止沸腾溅出;图中操作错误,故C错误;D、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故D正确。故选D。6. 下

4、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B、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正确。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故选项错误。 D、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7. 我们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O2=2X+2H2O。则X 的化学式为( )AAgSBSO2CAg2SDSO3【答案】C【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

5、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硫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故选:C。8. 最近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B该元素的中子数为117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7 D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某方格中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不是g,错误,B、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

6、数,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294-117=177,错误,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7,错误, D、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正确,故选D9. 维生素C(C6H8O6)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预防坏血病。它主要存在于新鲜的水果、蔬菜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B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C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D维生素C 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答案】B【解析】A、分子由原子构成,故应说一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错误,B、维生素C中C、H、

7、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6:18:166=9:1:12,正确,C、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8+166=176,错误,D、维生素C 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8/176100%=4.5%,错误。故选B10.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一定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故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

8、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正确,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故选C考点: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11.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主要目的是( )选项ABCD实验设计实验目的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探究分子间有间隔区分硬水和软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详解】A、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应控制变量,选项中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同,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溶于水其溶液为碱性,实验现象为A烧杯中的无色酞酚溶液变红,但氨水与酚酞溶液没有

9、直接接触,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取等量的水,加入等量的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12.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微粒观: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B. 能量观: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C. 转化观:汞和氧化汞在一定条件下

10、可以相互转化D. 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答案】A【解析】【详解】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错误;B、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正确;C、氧化汞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汞和氧气,汞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汞,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故选项正确;D、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故选项正确。故选A。13下列与水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了物理变化B活性炭在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C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D明矾可促进浑浊水中悬浮物的沉降【答案】B【解析】A、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主要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

11、新物质生成,发生了物理变化,故A正确;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主要作用是吸附杂质,活性炭在净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通过加热煮沸可以使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发生反应以水垢的形式析出,形成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软水,故C正确;D、明矾在水中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故D正确。14.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C. 将水通电分解一段时间D.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答案】B【解析】A、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试验中,占空气体积的15的氧气被

12、消耗,因此最终装置内剩余的气体应为原体积的45,故A错误;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开始加热时由于未达到反应的温度,高锰酸钾未分解,质量不变,反应开始时后,由于生成了氧气,质量开始减少,反应停止后,质量不再变化,故B正确;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非质量比,故C错误;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加与不加催化剂,完全分解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等,故D错误。故选:B。15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某化学反应,测量反应前(t0)反应中(t1)应后(t2)三个时刻 甲、乙、丙、丁 4 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得到质量分数分布图分别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乙是反应物,丁是

13、生成物 Bt1 时刻,乙和丙的质量比为 7:16C该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D若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 100g,如果再增加 20g 甲,则甲和乙可恰好完全反应【答案】B【解析】解:假设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100g,将题目中的各数据转化为表格,并通过质量比可以计算得到未知数据,如下表: 甲 乙丙 丁反应前(t0) 40 2122 17反应中(t1) 20 143828反应后(t2) 0 754 39A.由此可知,甲乙为反应物,丙、丁这生成物,故A正确; B.t1时刻,乙、丙质量比为:14:38=7:19,故B错误; C.反应有两种,生成物也是两种,该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

14、反应,故C正确; D.t2时乙剩下7g,甲、乙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20:7,再增加20g甲,则甲和乙恰好可以完全反应,故D正确。 故选:B。二、填空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16.(9分)核电荷数为 118 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 13 的元素属于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位于第 2 周期第A 族的元素名称是_。 (2)氧元素和硫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氧原子和硫原子的_相同。 (3)一般地说,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稀有气体除外),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大。请比较:氧原子、钠原子和硫原子的半径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