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人教)--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57463548 上传时间:2020-12-23 格式:PPTX 页数:52 大小:3.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人教)--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人教)--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人教)--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人教)--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人教)--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人教)--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 历史 (通史人教)--阶段七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 五四运动前,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点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制海权,大连,北洋舰队,(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二亿,重庆,中国内地,投资设厂,内地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大大加深,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2.八

2、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扶清灭洋,镇压义和团,天津,(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馆界,国中之国,武装控制,反帝性质,帝国主义,外务部,外交,(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邓世昌,2.反割台斗争,(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3.义和团反帝运动,考点三戊戌变法(选修1) 1.背景,(1)社会

3、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19世纪90年代,康梁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 (5)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2.过程,(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 (3)高潮:百日维新。,3.内容,(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

4、裁汰绿营,改用西法训练军队。 (4)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失败,5.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留下的许多思想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名家史论 对列强侵略战争的认识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

5、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核心论点:(1)晚清“闭关自大”的观念,引发了三次列强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 (2)列强侵华,惊醒了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微点拓展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史学观点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

6、想冲击 (1)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对的问题是更加残酷的民族存亡问题,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笼罩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头。 (2)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他们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浸润,“忠愤”一词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但是一时还不能突破“忠君”的精神枷锁和羁绊,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成为当时爱国救亡的主流,就是典型的例证。,名家史论 甲午战争推动中国近代化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核心论点:

7、作者肯定了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微点拓展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核心论点: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挽救民族

8、危机的一种途径,具有爱国主义和落后性的双重性。,探究1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典例】 (2018课标全国,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史论链接 角度1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加强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地位的确立。

9、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华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同时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了调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之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走向高涨。,角度2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口为4.5亿,其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缴纳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规定在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

10、科举考试五年。 (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相反,列强确立了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角度3多角度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

11、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即时体验,1.(2018河南郑州模拟)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解析据题干及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沉

12、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选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事实不符,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D项错误。,答案B,2.(2018湖南长沙模拟)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解析据题干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

13、”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暴力推翻清政府成为进步潮流,故选D项。 答案D,探究2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与戊戌变法运动 史论链接,角度1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2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

14、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史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史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 史料三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1)解读史料一,从甲

15、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角度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 (2)解读史料二、三,从戊戌变法实施过程中遭到顽固派的抵制角度认识其失败的必然性。,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史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提示:(1)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2)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即时体验,1.(2018四川达州模拟)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

16、 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 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 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 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解析据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可知梁启超认为法律乃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故选A项。 答案A,2.(2018山西太原模拟)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客观原因是() A.西方文明冲击暴露其不科学性 B.没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阻力有所减弱 D.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更加理性,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潮流发展,材料中“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表明思想解放已进入更高的制度层面,而不再需要以“西学中源”说作为变革策略,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即受西方文明冲击,非材料中“甲午战争后”才有,A项错误;没能领会是主观原因,B项错误;中国人更加理性是主观原因,与材料中“客观原因”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命题素材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改良方式的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应该说,20世纪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