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 复习重点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573476 上传时间:2017-06-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系统 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循环系统 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循环系统 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循环系统 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循环系统 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系统 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系统 复习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循环系统【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血管,分为左、右冠状动脉。1.左冠状动脉(1)左主干: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2)左前降支: 沿肺动脉前行至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3)左回旋支:绕向后于左心耳下到达左房室沟2.右冠状动脉: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延续至后室间沟第 2 章心力衰竭【定义】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以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类型】(一)左心衰、

2、右心衰和全心衰:左心衰由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所致,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二)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三)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分期与分级】分期1前心衰阶段:有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但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 2前临床心衰阶段: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 3临床心衰阶段:有器质性心脏病且目前或以往有心衰症状、体征。4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力衰竭。分级: 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

3、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上述症状。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劳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上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病因】(一)基本病因: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脏负荷过重(2)诱因: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 治疗不当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它疾病第 1 节 慢性心力衰竭【定义】CHF 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是 21 世纪心血管领域两大挑战之一。【病因】冠心病、高血压。【临床表现】(一)左心衰竭1. 症状: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咯血; 乏力、疲倦 、头昏 、心慌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2

4、 . 体征:肺部湿性罗音;心脏体征:心脏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心音亢进、奔马律。(2)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 1. 症状:消化道症状-:消化道淤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胀痛劳力性呼吸困难2. 体征:水肿;颈静脉征;肝脏肿大;心脏体征:关闭不全,杂音。(3)全心衰竭【治疗】目标: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原则:综合治疗。 一般治疗1、生活方式管理:患者教育;体重管理;饮食管理。2、休息与活动3、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1、利尿剂2、RAAS 抑制剂3、B 受体拮抗剂4、正性肌力药5、扩血管药物6、抗心里衰竭药物进展 非药物治

5、疗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2、心室辅助装置3、心脏移植4、细胞代替治疗 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1、积极寻找并治疗基础病因2、降低非静脉压3、B 受体拮抗剂4、钙通道阻断剂、 、 、第 2 节急性心力衰竭【定义】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和(或)加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急性新发或慢性心衰急性代偿。【类型】(一) 急性左心衰竭1、 临床表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R3040 次/分,强迫坐位 ,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频繁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状痰。极重者神志模糊,心源性休克。听诊时两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HR 快、S1 弱 、S3、P2 亢进。2、 治疗:体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吸氧:高流量、高浓度

6、酒精消泡沫吸氧镇静:吗啡 3-5 mg 静注 快速利尿 + 强心剂 + 血管扩张剂 解除支气管痉挛 氨茶碱 (二)急性右心衰竭(三)非心源性急性心衰第 4 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二节 冠心病【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病因】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肥胖、遗传和家族因素、年龄与性别。【分型】1、按解剖生理分: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 猝死。 2、发病和治疗分:慢性冠脉病/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AD/CIS):稳定

7、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隐匿型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由于冠脉内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引起斑块内出血和血栓形成,并有痉挛因素参与,导致管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所致,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ST 段抬高型和非 ST 段抬高型)或心源性猝死。 心肌梗死: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所致。 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第三节 稳定型心绞痛【概念】也称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

8、的增加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诱因】劳力、情绪激动、饱食、受寒。【临床表现】1、症状:发作性胸痛,胸痛的特点:1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或心前区,常向左臂内侧、左肩放射2性质:压迫感、压榨样、紧缩性,偶伴恐惧、濒死感3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等4 持续时间:多为 35min,不少于 1min、不超过 15min5缓解方法: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 12 分钟缓解 2、体征: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电图检查】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常见反应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 ST 段压低,有时出现 T 波倒置。【诊断与鉴别诊断】1

9、、诊断:根据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点,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一般即可建立诊断。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 ST-T 改变,症状消失后 ST-T 改变亦逐渐恢复,支持心绞痛诊断。未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者可行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助于诊断和决定进一步治疗。2、心绞痛的鉴别诊断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3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4心脏神经症5不典型痛【治疗】(1)发作时的治疗:1 、休息2、药物治疗: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2)缓解期的治疗:1 、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诱因,调节饮食,戒烟限酒,调整作息,减轻精神负担,适当体力活动。2、药物治疗:B

10、 受体拮抗药,硝酸酯类药,钙通道阻断剂。3、血管重建治疗第 4 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定义】ACS 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 UA、NSTEMI 以及 STEMI。病理机制核心不稳定斑块一、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发病机制:斑块不稳定 破裂 白色血栓形成冠脉痉挛 冠脉不全闭塞 2、三种临床表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静息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 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临床表现】 胸痛、伴随症状 1、症状:2、体征:【心电图】广泛导联 ST 段压低、

11、T 波对称型倒置(持续数天、数周) 、无病理性 Q 波形成【心脏标志物检查】心肌肌钙蛋白(cTn) 、CK、CK-MB【鉴别诊断】【治疗】1、稳定斑块 2、改善心肌缺血 3、长期二级预防二、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定义】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病因】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临床表现】1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2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

12、胞和血沉;一般在疼痛发生后 2448 小时出现;T 38 度左右 1 周;3胃肠道症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4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5低血压和休克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宽而深的 Q 波,S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T 波倒置。【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心肌酶 起病 高峰 恢复肌红蛋白 2h 12h 2448hcTnI 34h 1124h 710d肌钙蛋白 I 或 TcTnT 34h 2448h 1014d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4h 1624h 34d【并发症】1. 乳头肌功能断裂或失调;2. 心脏破裂;3. 栓塞;4. 心室壁

13、瘤;5.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梗后数周至数月出现,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 物质的过敏反应【诊断】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要点 P249【治疗】原则:1、时间性、绿色通道 2、溶栓治疗 3、大小手术 P251第 5 章 高血压第一节 原高发性高血压【定义】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原因不明的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高血压。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是心、脑血管疾

14、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病因】 (1)遗传因素: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环境因素:a.饮食 b.精神应激 脑力劳动者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精神紧张的职业发病率高;噪声。c.吸烟 d.其他因素:体重 、避孕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膳食高盐、低钾、低钙,长期超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病理生理】心脏和血管是高血压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1心脏:左心室肥厚和扩大(高血压心脏病) ,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2脑:脑血管缺血和变性,易形成微动脉瘤,发生脑出血

15、;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脑血栓形成;脑小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腔隙性脑梗塞3肾脏: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4视网膜: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硬化、渗出和出血【临床表现】1、症状: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视力模糊、鼻出血;胸闷、气短、心绞痛、多尿。2、体征:周围血管搏动、血管杂音、心脏杂音。【并发症】脑血管; 病心力衰竭和冠心病; 慢性肾衰竭; 主动脉夹层。【诊断】 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值收缩压均140 mmHg 和(或)舒张压均90mmHg 可诊断为高血压 我国高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高血压类别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1 级 2 级 3 级正常血压 120 和 80 无危险因素 低危 中危 高危正常高值 120139 和(或) 8089 12 个危险因素 中危 中危 极高危高血压 140 和(或) 90 3 个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 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