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

上传人:wox****ang 文档编号:157344784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讲授:刘红娟,第一章 元杂剧概说,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四、元杂剧的内容分类 五、元杂剧作品的流传与版本,一、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兴起,艺术发展 社会现实 两方面提供了契机。 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1-(1)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 原始歌舞 周朝“优人”伎艺 汉代“百戏”中之角抵 1-(2)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1-(3)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2-(1)种族歧视、民族压迫、废除科举等元蒙统治政策,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却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跻身仕途被断绝,

2、民分十等,儒居末流,知识分子沉入社会底层,位居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修养颇高的文化人疏远经史,冷淡诗文,于无可奈何之中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寻求生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专业创作者。剧作家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称为“书会先生”。落魄文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2-(2)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的出现,为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演出场所)和群众基础(大批观众)。 艺术形式的成熟。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伟大的作家与出色的演员。,二、元杂剧的发展概

3、况,南北方戏剧圈: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一)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1、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录鬼簿所载“前辈”作家大都籍的有17人,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此外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王仲文等。 青楼集记载当时的杂剧名艺人,经常在大都演出的,有20多人,包括最负盛

4、名的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等。 散居于北方各地的作家们到过大都,或者在大都进行过创作活动的也有不少。如东平作家高文秀,录鬼簿载“都下人号小汉卿”。,录鬼簿介绍,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钟嗣成(约1279约1360)号丑斋,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录鬼簿全书为上下两卷。上卷分:“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三类。据钟嗣成自注这三类名公才人的情况是他的朋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那里得来的并非钟嗣成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未尽其详”。下卷分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

5、闻名而不相知者”四类。两卷共记述 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剧目共400馀种。,2、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真定为主,旁及大名、保定、涿州、漳德等地区。 隋唐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商业繁盛。 录鬼簿记载前期真定杂剧作家主要有白朴、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候正卿、史樟、江泽民等7人,此外还有大名李进取、陈宁甫,保定彭伯威,涿州王伯成,漳德赵文殷、郑廷玉等人,他们共同构成河北作家群。 作品: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戴善夫与风光好、郑廷玉与看钱奴等。,3、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东平为主,包括济宁、兖州、泰安、德州、济南、棣州、益都等地。 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厚的民间

6、演剧传统。 录鬼簿记载,前期作家中,东平籍的有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等5人。另外还有济南的武汉臣、岳伯川、棣州的康进之、益州的王廷秀等。 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元杂剧存目的水浒戏约30种,山东作家群有10种之多。其中康进之2种,高文秀8种。,4、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平阳为中心,兼及太原、大同等地区。 显要的地理位置、人口仅次于大都、有着民间艺术的深厚传统(诸宫调的发源地)。 录鬼簿记载,前期杂剧作家中平阳籍的有6人:石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君厚、孔文卿、李潜夫;太原籍2人:李寿卿、刘唐卿;大同籍的1人:吴昌龄。他们构成山西作家群。 代表作品: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夫与灰

7、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二)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杂剧的南移与衰落(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 时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至大德(12971307)年间; 作家:北方杂剧名家南下,如关汉卿、马致远、尚仲贤、戴善夫等; 特点:继续保持北方杂剧初期生气勃勃的精神,关注现实。,1-(2)第二阶段: 时间:元武宗至大(13081311)到元文宗天历(13281330)至顺(13311332)年间; 作家:从北方南下的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秦简夫等,南方籍的杂剧作家如金仁杰等人也崭露头角; 特点:明显体现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创作风格趋向典雅,创作题材多为文人韵事和仙道隐逸;宣扬伦理的题

8、旨日益加强,积极的抗争精神日益消退。,1-(3)第三阶段: 时间:元顺帝朝(13311368)到明初; 特点:这一时期,在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日见沉寂,处于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也是萎靡不振。杂剧走向衰落。 衰落的原因:体制上的缺陷(如一人主唱的形式、一本四折的剧本结构),关于“元曲四大家”,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 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 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 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 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一般认为有“关、白、马、郑”。

9、,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三-1、剧本体制:曲文、宾白、科范 宾白:“白” 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押韵的宾白,如上场诗、下场诗;散白为无韵的宾白。细分有旁白、带白、内白等。 “背云”、“带云”、“内云”。 如蝴蝶梦“楔子”(外扮孛老同正旦引冲末王大、王二、丑王三上,诗云)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老汉姓王,是这开封府中牟县人氏。嫡亲的五口儿家属。这是我的婆婆。生下三个孩儿,都不肯作农庄生活,只是读书写字。孩儿也,几时是那峥嵘发迹的时节也呵!,科范:“科”包括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舞台的效果。 “把盏科” 、“混战科”、 “做悲科”、“内做起风科

10、”。,三-2、结构体制:“一本四折”,楔子开场 楔子与折篇幅上有长短之别,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 楔子:本指木匠用来塞紧器具榫头的薄木片。后来戏剧小说借用这个名词。杂剧中的楔子指的是四折之外的场子,作用在于介绍人物、情节,加紧前后剧情的联系。位置不固定,或在剧首,或在折与折之间,所唱曲子只用一二小令,不用长套。 四折 启、承、转、合 剧末 题目正名,窦娥冤楔子,题目 沉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汉宫秋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三-3、音乐体制:曲牌联套,每折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全

11、剧由四大套曲组成。一折一韵。 宫调,三-4、行当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搽旦、丑旦。 末行:正末、外末、副末、小末、冲末、外末。 净: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净、外净、副净。 杂: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孛老、细酸、邦老、卜儿、倈儿、驾、孤。 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单刀会、赵氏孤儿、西厢记等。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戏”; 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戏”。,四、元杂剧的内容分类,1、爱情剧婚姻剧。如: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2、社会剧。如窦娥冤、鲁斋郎

12、、蝴蝶梦、郑廷玉的看钱奴、武汉臣的老生儿、秦简夫的东堂老、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 3、历史剧。如白朴梧桐雨、关汉卿单刀会、纪君祥赵氏孤儿。 4、神仙道化剧。马致远黄粱梦、范康的竹叶舟。,五、元杂剧作品的流传与版本,作家与作品: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录有杂剧家152人,作品458种;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续录杂剧家71人,作品156种。计有姓名可考之杂剧作家200余人,作品500余种。,现存杂剧的版本:,元刊杂剧三十种:基本上保留了元杂剧原来的面貌。 元曲选:明臧晋叔,收入100种; 元曲选外编:今人隋树森,收入62种。,小结,本章重点掌握元杂剧发展的概况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思考题,1、思考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是什么?,讲授完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