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方法论——自圆其说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573394 上传时间:2017-06-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方法论——自圆其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设计方法论——自圆其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设计方法论——自圆其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筑设计方法论——自圆其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筑设计方法论——自圆其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设计方法论——自圆其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设计方法论——自圆其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设计方法论 自圆其说论及建筑设计之方法,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圆其说。所谓自圆其说,即是指:逻辑性。我辈谈论建筑时,常说到的总是建筑的风格、建筑的功能排布、建筑的空间关系等等。而事实上,建筑的风格从哪里来?建筑的功能排布遵循什么规律?建筑的空间关系由什么决定?建筑的总图形状的由来是什么?所有关于建筑的问题都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大的逻辑链条。这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最终像倾倒的多米诺股牌,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建筑本身。很多时候,即使是业内人员,我们也习惯于将建筑设计归结为灵感,认为是某种天赋,好像很多所谓的设计都是设计师脑中的一个闪念,最终完成了天才的作品。但事实上,建筑是一系列逻辑性很强的因果关系层

2、层媾和的结果。我将建筑设计分作:意向构思、总图设计、功能架构、造型设计这四个部分。以下一一阐明逻辑性在各部分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做建筑设计第一步就是一个意向构思,事实上我见过很多人做设计完全忽略这一步骤:曾见过某院老总刚接到项目,就通知员工们一天时间出方案,那个项目是在国外某地建设的孔子学院,通知完了老总自己也开始做方案,完全没有了解当地的气候,当地的文化,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更不知孔子学院所代表的儒学精神为何?直接就开始“H”形、 “E”形、 “工”形、乃至“田”形,各种总平面一一试错。笔者目瞪口呆,愣在当场。事后回想,只觉甲方所托非人,那位老总也有负盛名。更多的人在做设计的时候并非不知道要

3、做意向构思,只是觉得这个步骤虚无缥缈,可有可无,他们选择直接从总图设计开始,直到整个设计基本完工了,这才开始根据总图,平面,造型等既成事实来看菜下锅,结果往往有两个问题,其一:意向构思显得牵强附会,与建筑关联性差。其二:意向构思和建筑设计作品本身往往都趋于平淡,无法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那么建筑的意向构思有什么逻辑性可言呢?在笔者看来,建筑设计中(尤其公共建筑中)意向构思才是最为重要的总纲性步骤。无论是后续的总图设计,功能结构,还是造型设计都要和最开始的意向构思一脉相承,后续的所有设计就像是从意向构思这颗粗大的树干中生长出来的枝枝杈杈,是意向构思的衍生和发挥。从逻辑上说:正是因为有意向构思的

4、因,才会有后续设计的果。那么意向构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什么样因造就了意向构思的果?很多人认为意向构思是把抽象的建筑灵感变成具体的物体意向。常见的建筑意向如:飞鸟、山峦、河流、溪谷等等都体现了这种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化的特点。可是事实上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所谓建筑设计的意向构思,笔者认为是:设计师在得到项目的各方面全面的信息之后所产生的想法。所谓的各方面全面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 建筑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文历史、建筑文脉等。这是对建筑的客观环境的认识。第二、 来自甲方的意见,当甲方想要找人帮他设计建造一栋建筑的时候,他们心里已经对建筑完成了一个草案。他们需要的只

5、是专业人士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愿望罢了。术业有专攻,或许在具体的专业技术上他们不如我们,但是想法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或许他们的想法东鳞西爪,不成系统,但是完善整理这些想法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尊重甲方的想法,帮助甲方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们才能赢得青睐。第三、 建筑师的资料典藏。针对某种类型的建筑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了解建筑的功能架构,需要注意的设计难点,仔细分析案例设计,寻找设计亮点。我们说建筑设计事实上是一个化解矛盾,选择主线,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以上的三方面信息中可能有种种矛盾,也可能很多内容很难联系起来,甚至是鱼龙混杂。作为建筑师,从中甄别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将信息串联成

6、一条主线,尽可能的顾及到各方面的条件,做到面面俱到,这就是建筑设计的意向构思。也正是建筑师价值的体现。很多建筑师熟悉规范,经验丰富,做设计十分老到,但是始终只能是普通的建筑设计师,而不会成为知名大师,原因就在于此,可以说关于建筑设计的意向构思能力的高下决定了建筑师的上限,而专业技术能力、工程经验则决定了建筑师的下限。建筑设计的意向构思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建筑师拍脑袋想出来的,意向构思必须与建筑环境、甲方的想法、相关技术资料严密结合,只有这样的意向构思才能成为后续设计的总纲,将整个建筑设计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曾有个老同学郑重告诉我说:建筑设计的所有设计内容中,以总图设计为最关键、最困难的设

7、计分类。如果说意向构思是给建筑设计定下一个大的思路方向,那么总图设计就是将这个大的思路方向具象化的落在纸上。我曾见过有设计师拿到任务书之后直接开始做平面功能排布的尝试,当做完这一方面的设计内容之后,层层叠起,形成所谓的总图。这大概就是舍本逐末最现实的体现吧。事实上很多年轻的建筑师对于总图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很片面的阶段,大多数人认为总图的设计基本是为了确定建筑的朝向、出入口方向、和大致的组合方式,如果延伸到规划设计就再加上建筑和路网的组合关系。事实上总图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总图从哪里来?是哪些因素在决定着总图的形式和规则?总图的生成也是有其逻辑性的,其形成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相关规范法规。在

8、总图设计方面针对不同建筑国家相应的法规有种种不同的规定。在设计中首先要遵循相应的规范,对建筑的朝向、出入口、退界等因素做出明确的判断。第二:后续设计的延伸考虑。总图设计是先于功能结构设计、造型设计的,因此在总图设计中需要为后续的两个方面设计预留空间。如建筑粗算面积、建筑组合关系等等。就如绘画素描时,需要先确定总体轮廓,铺好大调子,在后续的精雕细琢和浓墨重彩中有了相应的控制关系,如此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第三:意向构思的具象体现。笔者时常觉得在设计初期的总图设计有些时候应该是三维的,而非二维的,正是因为在总图设计中极重要的一点是体现意向构思。二维的总图设计优点在于可以化繁为简, 将复杂的体块组合

9、关系简化到平面构图中,而问题也正在于此,虽然画出来的是简单地二维平面线条,但要求设计师眼中看到的是二维,心中想到的却是三维。皆因意向构思在总图上得到体现,才能进一步深入到项目的功能结构和造型设计中去。在总图设计中,最为关键的诀窍在于控制与平衡。控制后续功能组合的结构,控制立面造型的轮廓,控制建筑物的朝向,出入口,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总图设计中设计师要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将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为剧烈和频繁的。可以说做好总图设计,整个设计任务就成功了一半。在这个阶段,来自法规规范、基地环境、甲方意见、功能架构、造型形式、立意构思这些方面的因素矛盾重重,设计师必须在着重重矛盾中找出平衡和控制的基准线,让总

10、图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个建筑在使用上好不好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的功能架构,在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范畴中,建筑的功能架构是一个建筑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一个只是好看,却并不好用的建筑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好地雕塑。很多人将建筑的功能架构等同于建筑的平面排布,事实上这是片面的理解,建筑的功能分布是一个立体的组合结构,其间有很多穿套、隔离、包含、并列等结构关系,并不能简单的想象成是平面排布。建筑的功能架构的生成应有三方面的因由。第一:取决于相关规范法规。在规范法规上对于某种类型的建筑功能构架都或多或少的都有相应的规定,设计师在功能结构构建的过程中务必要遵循这方面的相关规定。第二:来自立意构思的衍

11、生。在立意构思阶段,所总结出的建筑的设计愿景和理念应该直接映射和体现在建筑的功能构架上,形成某些能够对应主题,又能够形成本设计独一无二的特色的功能空间。例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中,那长长的坡道让整个建筑流动起来,契合了主题的“漫步”思想。第三:完整的“使用”逻辑链条。所有的功能架构在构建的时候唯一要遵循也是必须要遵循的一个条件是:使用方便无干扰。建筑的功能架构并非一定要遵循设计通则中的经典功能架构案例。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明确的规定某种性质建筑的功能架构方式。因为每一个新的建筑使用条件都与已有的建筑不尽相同,所以多多少少在细节上都会有所区别。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被某些经典建筑或者教科书上的架构方式所左

12、右,僵化的排出经典的功能架构。建筑师应该做的是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甲方在某些空间上的具体要求,以使用方便无干扰为前提,找出完整的逻辑链条,因地制宜的构建出最适合本项目的功能架构。归根结底,建筑设计中的功能构架最关键处正是:使用方便。要达到上述的功能架构关系,首先需要设计师深厚的设计经验功底,怎样的尺度合适,怎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舒适,怎样的连接关系和嵌套关系看来更加稳重有序,这些具体的设计常识需要不断地在项目中积累也需要在生活中用心体悟。在现实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赢得甲方青睐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造型设计了,各种各样浓妆艳抹,光怪陆离的设计效果图争芳斗艳,极尽吸引眼球之能事。更有甚者很多建筑师为了能艳

13、压群芳,在效果图上动些手脚,光感、材质、建筑高度宽度、乃至建筑位置关系都可以随意调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在为造型设计的失败而说谎。通常我们看到的设计过程中是将造型设计和功能构架以及总图设计、立意构思等方面分开来做的,这种方式无疑是在断章取义。如果最后的造型和环境等格格不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建筑是失败的。这是因为设计师将整体的逻辑链条打断了,孤立的看待造型的问题。建筑设计中的造型设计,是之前三个设计分项的总结和衍生。也是宴会中无数山珍海味之后的那一道老汤。造型的方式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意向构思。意向构思中的那个最初的想法,在造型设计中该要落到实处。造型中的细节构造应契合意

14、向构思中的思想精神,产生出或挺拔、或简洁、或典雅、或庄严的形象特征。甚至更加具体的体现出某些事物的特征。例如北京鸟巢体育场,为了契合“鸟巢”的主题,在造型直接搭出一个“巢”来。第二:总图设计。造型设计中应契合总图设计中所得出的建筑群关系,建筑体量关系和体块穿插关系。这一环节体现为对大关系的细化处理,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明确和精致。就如总图设计是栽了两棵巨树的树干,而造型设计则在此基础上长出无数枝叶,更加丰富了两树的形象关系。第三:功能架构。建筑的造型和功能架构之间其实一直是对立的关系,因为这两者一个是艺术的,一个是实用的,一者为虚,一者为实。那么建筑师的作用便是调和这一对矛盾,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

15、兼顾造型完美。因此我是不反对立面中某些地方作假的。因为这正是建筑师调和矛盾的手段。造型设计是由前三者的因结出的果,当前三者逻辑关系严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时,造型设计就像是从高山流下的溪水,势如破竹,水到渠成。根本不需搜索枯肠的去反复琢磨。意向构思、总图设计、功能架构、造型设计这四个部分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根、干、枝、叶。从根至叶顺理成章,彼此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也由此而产生了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同样在建筑设计中,如此浑然一体,逻辑严密的建筑物必定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上佳之作。自圆其说,其实就是在建筑设计中有一个完美的生动的逻辑链条,循序渐进,丝丝入扣,无论是谁想要质疑这个建筑的合理性时,除非他能直接推翻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的整个逻辑链,而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建筑师做到言必有据,词必循理时,才能称得上是自圆其说。返回头来说,根下面还有根须,叶上面还有果实,建筑设计的逻辑链条也同样并不仅限于此,个中细味,用心者自能体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