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声的常见缺陷及纠正方法任海燕普通话中上声的调值是 214 这是一个先降后升的降升调,但湖南方言中并没有 214 这个调值,大部分地区把上声读成了降调,如常德、长沙、涟源、吉首、郴州等地,也有些地区把上声读成了平调,如衡阳、隆回等地这种情况增加了湖南人学习普通话的难度,初学普通话者往往把握不好上声的具体音高或调型变化,出现上声的声调系统缺陷因此,上声的教学一真是声调教学的一个难点那么常见的上声缺陷有哪些呢?上声最常见的缺陷是将 214 调值读为 211 调值,即把上声念为半上因为普通话中存在变调情况,上声在阴平、阳平及去声前面读作半上,这易给一般人造成误解,上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读作 211,实际上,上声在单念、词尾、句尾时,必须读作 214 调值,也就是说,普通话测试中,第一题中所有的单音节字词上声必须念为 214,第二题中在词尾的上声也必须念作214 调值这一缺陷,常德人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常德该方言中的上声读的就是半上,此外,如果测试时语速过快,也会因此而忽略上声上升的过程而使之成为半上上声常见的第二种缺陷是将 214 调值读为 212 调值也就是说,虽把上声读成了一个降升调,但升的时候高度不够。
为什么会形成为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为普通话中上声是量个音长最长的调型,而方言中,地声却非常短促,因而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往往受到方言的影响,缩短上声的音长音长缩短了,音高就会大打折扣,造成发音不饱满的缺陷第三种常见的缺陷是上声“拐弯” ,上声是一个先降后升的调值,升的时候是匀速上升的即由 1 度匀速上升为 4 度,但有些学生受小学时朗读习惯的影响,有明显的唱读的痕迹把 214 调值读成了 21324 调值即上升后下滑再上升使得上声在上升的过程中拐弯,造成声调缺陷上声的第四种缺陷是下降时降得不到位,上声的调值是 214 即由半低调降到最低调,有些方言区是上声是平调,有的学生便易受方言的影响,把上声读成 24 调值,造成声调缺陷上声的这些缺陷是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由于把握不准上声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而造成的如何纠正这些缺陷呢?对于不同的问题,我们应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针对把上声念成半上这个问题,我的方法是在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学法小学第一册课本上关于上声发音时的高低升降的描摹非常直观,是用小汽车的图片显示的,图片上小汽车先下坡再上坡,以此来类比上声发音发音时的升降,在纠正上声念半上时,我就借鉴了这一方法。
先画出五度标记法中上声的发音走向,再用小汽车上下坡做比,加深同学们心中上声发音走向的印象再多次强调,强化这种印象,直到形成发音习惯为止对于把上声念成 212 调值的缺陷,我的做法是采用手势引导法,上声的调型象呈“√”形,下降时间短,上升时间长,上升时间是下降时间的两倍在发上声时,我要求学生通过手势体现的升降,声音下降时,手跟着下落,声音上升时,手随着抬起发音的时间与做手势的时间保持一致手在空中画钩的时间正好是发上声的时间这一方法对于发音时时值太短而引起的发音高度不够的问题颇为奏效对于上声降不下来的问题,我的方法是采用方言引导法我所在的地区是常德方言区,这一方言区把上声的 214 调值读作 211 调值方言与普通话比较,下降的幅度是一致的对于上声降不下来的同学,我要求她们先用方言来读,等上声降的部分读完之后再往上升此外,解这一问题还可以用压颌法,发音时,做点头的动作,下颌往下压,以此来控制上声下降时的音高在上声的教学中,对教师]而言,不仅需要采用以上方法来纠正同学们发音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先要让同学们头脑中建立起音高的概念让他们有据可依,还要多采用多带读的方法,让他们有“本”可摹对学生而言,学习上声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是要了解自己的“病源” ,要了解自己的“病源” ,这就要求学生多听多问。
听老师的发音与自己的发音有何区别,模仿老师的发音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 ,大胆向老师请教,让老师指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在了解了自己的问题后,才能对症下药,根除自己的的上声缺陷之重疾上声虽然复杂,但并非复杂得难以摹仿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我相信上声的难关一定可以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