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57304684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9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含答案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 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 ) 含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1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a、 b、 c、 d 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abcd反应前的质量 /g40401032反应后的质量 /g12x100A x 等于 60B b 可能是单质C c 一定是催化剂D参加反应的a 与 d 的质量比为7: 8【答案】 D【解析】【详解】A.x40+40+10+3212 10 10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反应后 a.d 质量减小,是反应物, b 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因此 b 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c 反应

2、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杂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参加反应的a 与 d 的质量比为:(4012): 32 7: 8,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2Fe2O3、 CuO 的固体混合粉末a g,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 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g,将生成的 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0.05mol 白色沉淀。则a 的数值为A3.21B 3.59C 4.01D 7.41【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 CO2232232+Ca(OH) =CaCO + H O 中 CO与 CaCO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可知CO 为 0.05mol ,即 0.05mol 44g/ mol=

3、2.2g,即碳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05mol ,则参加反应的CO 物质的量为0.05mol ,即 0.05mol 28g/ mol=1.4g,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列等式:a+1.4g=2.41g+2.2g, a=3.21g,故选 A.3宏观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微观世界更是充满了神奇色彩。微观思维是化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知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和乙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C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丙物质中所含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2H2 和 O2,生成物

4、 CO2 和 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2222H +5O4CO +2H O,甲和乙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2:5, A 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B 正确;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氧化反应,C 正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32=3:8 ,D 正确。故选A。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4 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A CH4B C2H6C C2H2D C3H8【答案】 D【解析

5、】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 C3H8。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5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 aA+bB cC+dD 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计量数a 与 b 之和一定等于c 与 d 之和B若 A 和 C 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反应物A 和 B 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 和 D 的质量比D若取 xgA 和 xgB 反应,生成C 和 D 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答案】 D【解析】试题分析: A、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实际就

6、是物质的分子个数,而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分子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变化,故化学计量数a 与 b 之和不一定等于 c 与 d 之和,错误, B、若 A 和 C 都是盐,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还可能是置换反应,错误,C、反应物A 和 B 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D、若取 xgA 和 xgB 反应,由于可能有反应物过量,故生成C 和C 和 D 的质量比,错误,D 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正确,故选D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基本反应类型6Fe 和FeO 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 的质量为( )4A7.6gB15.2gC 2

7、0.0gD 40.0g【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 Fe 和 FeO 中的铁元素都上了硫酸亚铁中去了,根据铁元素的质量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解:由 Fe 和 FeO 的混合物质量为7.0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解出铁元素质量为:7.0g 80%=5.;6g用铁元素质量除以硫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15.2g故选 B。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点评:已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化合物的总质量方法是:用该元素的质量除以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7 偏二甲肼( C2H8N2)与 N

8、2O4 反应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2X+3N2+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 X 的化学式为COC偏二甲肼中氮的质量分数最大D生成 N2 和 H2O的质量比14: 1【答案】 C【解析】【详解】A 、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三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不正确;B、由 C H N+2N2O 2X +3N +4HO可知,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8 个,氮原子都是6282422个,反应前碳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 个,包含在 2X 中,反应前氧原子是氧原子是8个,反应后应该是8 个,其中 4 个包含在2X 中,因此 X 的化学式是 CO2,故不正确;C、

9、偏二甲肼中,碳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是24,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是8,氮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是28,因此氮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D、生成 N 2 和 H2O 的质量比为: 84: 72=7: 6,故不正确。故选C。8 实验时有一块未知质量的石灰石样品 (含杂质参加反应 ),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20%,杂质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也不10.3g,向固体中加入100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105.6g,则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在样品质量分数为()A20%B 40%C 50%D 80%【答案】 B【解析】【详解】解:设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为w,根据固体减少量可以求出分解产生的

10、二氧化碳为w 10.3g,设高温煅烧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x,高温CaCO 3 = CaO +CO 210044xw-10.3gx = 100 ,w 10.3g 44x 25(w 10.3g),11石灰石中杂质质量为20% w 0.2w;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钙为w 25(w 10.3g) 0.2w 23.4g1.47w ,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1110.3g+100g 0.2w 105.6g 4.7g 0.2w,CaCO3+2HCl =CaCl2 +H 2O +CO21004423.4g-1.47w4.7g-0.2ww 12.5g;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钙为23.4g 1.47 12.5g 5g;与稀盐酸反应

11、的碳酸钙占样品的质量分数5g为 100%40%。12.5g故选 B。9 密闭容器中发生化学反应,X、 Y、 Z 的质量随着反应时间(t )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判断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Y 3ZBn 的数值为 9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反应后容器内为混合物【答案】 A【解析】【详解】由图像分析可知,化学反应前后X 的质量减少了3g, Y 质量减少了6g,故 XY 为反应物 ,Z质量增加了ng 为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n=3g+6g=9g ,A、不能根据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推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故A错误;B、 n 的值为 9,故 B 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 和 Y,生成物为Z,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点,故C 正确;D、反应后容器内为剩余9gZ 和 1gX,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D 正确。10 下列各组有机物两者间分别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相同的一组是()A CH4 和 C2H4C CH4 和 C2H5 OH【答案】 D【解析】【详解】A、根据 CH4 和 C2H4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BCH4 和 CH3OHD C2H4 和 C2 H5 OHCH +2O2CO +2H O 和422点燃C2H4+3O22CO2+2H2O,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1: 2、 2:点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