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1高考地理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1285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57301040 上传时间:2020-12-22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1高考地理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1285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1高考地理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1285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1高考地理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1285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1高考地理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1285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1高考地理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1285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1高考地理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128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1高考地理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1285(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高考地理,考点清单,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2,基础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如下图:,3,总结太阳、地面、大气之间的能量传输如下图所示:,4,思维延伸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就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就越少,气温就越低。,5,重点难点,1.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

2、富 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湿润的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6,(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a.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b.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的烟雾预防霜冻。,7,c.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d.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缓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 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8,知识拓展(1)对流层厚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纬度上,厚度是低 纬中纬高纬;在季节上,厚度是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原因是:对

3、流层的厚度受地面温度高低的影响。地面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厚度越大;地面温度越低,对流运动越弱,对流层厚度越小。 (2)日(年)温差思维模型 日温差大说明高温高、低温低。日高温高说明白天太阳辐射强、被地面吸收多、地面辐射强;日低温低说明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年温差大(温带)说明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与夏季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有关,冬季气温低与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有关。 (3)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 大气受热过程的结果是产生气温高低和气温变化,气温高低原理来自受热过程: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直接原因地面辐射,保温作,9,用大气逆辐射。建立气温分析模型:来多少(太阳辐射)留

4、多少(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因此影响气温的因素可以从影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三方面分析,即从宏观、微观方面着手。宏观方面主要是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微观方面主要是影响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宏观),下垫面使气温变得更加复杂(微观)。,10,2.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

5、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11,12,(3)逆温的影响,13,考点二热力环流与风,基础知识,1.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4,温馨提示分析热力环流,要注意两个方向:垂直方向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15,思维延伸理解热力环流的四个关键点,16,2.风的形成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3)各种风的

6、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17,1.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重点难点,18,19,2.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20,思维延伸狭管效应原理 地形的狭管作用,就是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导致风速增大,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21,方法技巧,方法风向和风力的判读方法,1.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22,2.风向的判定方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

7、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23,3.风力的判读方法 (1)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上图,风力:ABCD。 (2)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越小

8、。,24,4.根据“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近地面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25,例(2020贵州贵阳摸底测试,1112)下图为某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两题。,26,(1)此时,乙地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2)此时,风力最强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方法应用运用风向判读方向,结合图示乙地等压

9、线确定风向;运用风力判读方法,结合图示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风力大小,解析(1)依据风向判读方法: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可判断乙地此时为东北风。(2)图示四地中,甲地等压线最稠密,则说明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甲地风力最强。丁地为气压中心,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而风力最小。,答案(1)B(2)A,27,图表研读 等压面的判读 图表呈现,28,读图指导,29,1.判断气压大小 (1)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原因在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PAPC,PBPD。 (2)水平方向上: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

10、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30,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31,3.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及其下垫面性质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如高空等压面向上凸出或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近地面空气垂直运动状况(上升运动)判读出气温高低(气温高)根据不同下垫面的热力差异,判读出下垫面的性质,如高压可能对应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陆地)、白天的绿地(夜晚的裸地)、城市的郊区等。,32,4.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气温日较差 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判断:等压面的弯曲状况近地面空气垂直运动状况天气

11、状况(上升多阴雨天气,下沉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小(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33,典例示范 (2019浙江4月选考,1314,4分)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下面两题。 (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辐合上升 C.动力下沉辐散D.热力下沉辐散,34,(2)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信息解读,答案(1)B(2)D,35,即时演练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36,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答案B本题考查热力环流、风向判断。一般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由图可知,甲地高空气压低于38N处的,则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38N处的,因此近地面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是由南向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故B项正确。,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