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含详细答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57279713 上传时间:2020-12-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8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含详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含详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含详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含详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含详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含详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二轮探究题专项培优含详细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我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现象及酸雨危害模拟”实验,(1)按图装置连接仪器,装好药品,塞紧胶塞;(2)用放大镜聚强光引燃硫粉,可观察到硫粉燃烧时发出明亮的_色火焰(3)冷却后,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喷水,可观察到:绿叶变黄小烧杯里收集到一定量的液体;氧化铜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4)取出小烧杯里收集到的液体进行检验,结果该溶液为酸性(样品)(提出问题)小烧杯里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溶质是什么?(查阅资料) SO2 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似之处;H2SO3 易被氧化物为H2SO4; BaSO3 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BaSO4 既不溶于水,也

2、不溶于盐酸(作出猜想)猜想:样品中溶质含有H2SO3;猜想:样品中溶质含有H2SO4;猜想:样品中溶质含有 _ (填化学式)(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 OH) 2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过滤猜想 _正确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 _沉淀不溶解(交流讨论)( 1)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Ba( OH) 2 溶液的目的是 _(2)酸雨能腐蚀金属制品,从基本反应类型上看主要反应属于_(拓展延伸)SO2 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原理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蓝紫H2SO3 和 H2SO4 稀盐酸 让样品中的溶质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置换反应 2NaOH+S

3、O=Na2SO3+H2O【解析】【详解】(2)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放出热量;故填:蓝紫。作出猜想 酸雨中的溶质可能是H2SO4;也可能是 H2SO3 ;还可能既有H2SO3 又有 H2SO4;故填: H2SO3 和 H2SO4 。实验探究 H2SO3 和 H2SO4 都能与 Ba( OH) 2 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BaSO3 不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 BaSOBa( OH) 2 生成白色4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所以可向样品中加入沉淀,再用盐酸验证白色沉淀是BaSO3 还是 BaSO4,或者两种都有,从而验证样品中溶质的成分。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沉淀

4、中只有硫酸钡,故填: 。交流讨论 ( 1)向刚收集到的样品中滴加过量的 Ba(OH)3 溶液的目的是让样品中的溶质完全反应生成沉淀;故填:让样品中的溶质完全反应生成沉淀。( 2)酸雨能腐蚀金属制品,从基本反应类型上看主要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拓展延伸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Na2SO3+H2O;故填: 2NaOH+SO=Na2SO3+H2O。2 实验室中有一种含有纯碱、小苏打和少量水的固体粉末样品。为了测定其中小苏打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

5、好,A、 C、 D 中所装药品足量且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碱石灰是CaO与 NaOH的固体混合物加热条件下,纯碱稳定不分解,小苏打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CO3+H2 O+CO2探究过程如下:称量样品和已装入相关药品的装置C、 D 的质量,分别为:m、 m1、 m2;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B 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再次称量装置C、 D 的质量,分别为m3、 m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 A 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_( 2)装置 C 中所装药品为 _( 3)装置 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6、程式为 _( 4)装置 E 的作用 _(5)依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为_(用相关字母表示)。(6)误差分析。按上述实验步骤测得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_(填“偏大”“偏小”或“准确”),理由是_。【答案】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浓硫酸2NaOH+CO2232 Na CO +H O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 D 装置中4200(m4m2 ) %偏大;加热样品前没有把装置中的空气11m排出。加热样品前没有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出【解析】【分析】碱石灰能够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且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详解】(1)碱

7、石灰是CaO 与 NaOH 的固体混合物,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A 中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2)根据化学方程式2NaHCO3NaCO3+H2O+CO2 可知,从 B 装置中导出的气体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装置D 中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装置C 用来吸收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C 中所装药品为浓硫酸;(3)装置 D 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 Na2CO3+H2O;(4)装置 D 中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装置 E 的

8、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中 ,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5)设 :碳酸氢钠质量为x,168 x44 m4 m242x=( m4-m2)1142m2 )4200( m4m2 )(m4该样品中小苏打的质量分数 = 11 100%=%。m11m(6)由于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干扰没有排除,所以造成结果偏大。在反应开始前从左侧通入空气一段时间,然后称量装置C 和 D 的质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 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常用铁锅做饭,主要利用了铁的_性。(2)厨房

9、中铁锅容易生锈,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种防止铁锅生锈的具体方法_。( 3)铝合金制造的飞机外壳,具有轻量化、能抗击强大气流的冲击、耐受水雾和雨雪侵蚀等特点。这是利用了铝合金的 _、_等优点(写出两条即可)。( 4)某研究小组为探究铁、铜、锰(Mn)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试管中所用 5%的盐酸体积相同)。(实验记录与分析)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操作实验现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无明显现象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快象实验结铁、铜、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_ _ _论写出实验一试管中铁和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答案】导热保持铁锅干燥耐腐蚀质量

10、轻锰铁铜Fe+2HCl=FeCl 2 +H 2【解析】【分析】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潮湿的空气直接接触 , 防止钢铁生锈的具体方法有在铁制品表面涂矿物性油 , 油漆或烧制搪瓷。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般位置越后的金属,金属性越弱,原子的还原性越弱;位置越前的金属,金属性越强,原子的还原性越强。【详解】( 1)生活中常用铁锅做饭,主要利用了铁的导热性。( 2)厨房中铁锅容易生锈,结合生活实际,防止铁锅生锈的具体方法保持铁锅干燥。( 3)铝合金制造的飞机外壳,具有轻量化、能抗击强大气流的冲击、耐受水雾和雨雪侵蚀等特点。这是利用了铝合金的耐腐蚀、质量轻等优点。( 4)铁、铜、锰和盐酸反应,锰立即产生气

11、泡,速率较快,铁立即产生气泡,速率较慢,则锰比铁强,铜无明显现象,故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锰铁铜,试管中铁和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 2 +H 2。【点睛】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前面金属置换后面金属(钾钙钠除外),参加反应的必须是盐溶液,即盐可溶。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4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没有塞橡皮塞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钙溶液是否全部变质?(猜想与假设)猜想:氢氧化钙溶液可能全部变质,变成碳酸钙猜想:

12、氢氧化钙溶液可能部分变质,其成分是_(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 _生成原溶液里一定有碳酸钙(2)另取样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溶液成红色原溶液一定有 _液(反思拓展)(1)氢氧化钙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在分析化学反应的物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的是_【答案】碳酸钙和氢氧化钙大量气泡产生氢氧化钙CO 2 +Ca OH2 =CaCO 3+H 2O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或反应物是否反应完全【解析】【分析】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详解】猜想与假设 猜想:氢氧化钙变质后,生成碳酸钙,部分变质就含有碳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