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725670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可能而不可习, 可至而不可学”-浅谈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谈李白的诗歌,首先必须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因为何人的发展都受他所处的时代的影响。因此要讲李白七言绝句的艺术成就,就必须从唐朝社会文化的总体环境开始讲起。唐朝(公元618-906) ,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对于无法实现 “穿越”的现代人来说,唐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图和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就是最直观的佐证。向达评唐朝 :“李唐一代之历史,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宋文明之新运。而其取精用宏,于继袭旧文物而外,并时采撷外来之菁英。两宋学术思想之所以能别焕新彩,不能不溯其源于此也。 ”韦达评唐朝:“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

2、人,唐王朝彪炳千古。 ” 从名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这个朝代的伟大。下面将从两个个方面来看当时的唐朝社会:一:谈到古代文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学而优则仕” 。所以,首先来看入朝制度,大业元年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使大批的出身庶族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子弟中的读书人有了成为“士大夫”的机会,改变了晋魏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现象;二:总体的社会氛围对于奠定当朝诗人的总体基调。从宋代陆游的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失地就可以看出宋代文人的整体特征。而唐朝则不同,从李白的诗句“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就可以看出当世社会和文人的总体特征。现在我们从这个社会

3、和文化政策开明、时代氛围浪漫狂热的社会背景下来看李白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下碎叶城的一个富商家庭。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由此看来,放在当今社会也可以算得上是“神童” 。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写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这是李白五十七岁时,对自己的一句毫不夸张的自评。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中的杜甫对自己朋友李白的评价则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如此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李白非同寻常。李白的诗歌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 “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其对后世的影

4、响则更为巨大,特别是对于后世的文人,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独立人格、 “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 “自爱名山入剡中”与山水自然冥合的潇洒风神,吸2引无数士人。李白的诗歌今存 1000 多首,诗歌题材丰富多样,诗风雄奇豪壮。白居易:“诗之豪者,世称李白。 ”今天主要谈谈李白的七言绝句,学识疏浅,只能略数一、二,如有不当之处,尽情谅解。世人大多将李白的七言绝句分为讴歌山河、乡情友情和言志壮情三大类,本文将从此三类中各选一首来赏析,从语言、格调和气势三个方面分别来看其诗歌,分析其艺术成就,并从中发现李白的“ 可能而不可习, 可至而不可学”。讴歌

5、山河:李白一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20 岁开始远游,一生走过无数的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路上且行且歌,留下了很多讴歌山河的诗篇。记得上小学时学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望庐山瀑布 ,是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这首诗从总体上来看,格调明快,气势豪放,语言清新,没有明显的人工雕琢的痕迹。一句一句来看:“日照香炉生紫烟” ,一个“生”字,写活了,写绝了。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

6、挂,山下激流奔腾,整幅画面何其壮观,看得人血液都开始沸腾了。李白的大多诗歌中都运用了非常丰富、奇特、夸张的想象力,飘逸洒脱,、豪放不羁、上天入地,在诗歌的世界中任意驰骋。如“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 “霓为衣兮风为马”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 “飞流” “直下”而且还是“三千尺” 。岩壁陡峭峻险,瀑布凌空而出,太吓人了。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原来是从天上来的呀!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中评到:“绝句空中落笔,直撮瀑布直神,兼传望字之理,乃知夸张比拟之词,必似此神理俱全。 ”大文豪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

7、谪仙词”。乡情友情:李白是个性情中人,一生广交朋友,写下了许多抒发与友人真挚情感的名篇。小学的时候学过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当时是无法理解这首诗的含义的,今天把它拿出来读读,别有一番味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十分敬爱大自己十几岁的孟浩然,在赠孟浩然中说到“吾爱孟夫子”,此番送别,情自依依。在写相亲和友亲的诗歌中,虽没有讴歌山河的诗歌中那样豪放的气势和奇特夸张的想象,但是诗歌中任然充满着“谪仙”的气息,其豁达之3情和飘飘入仙之想让读者如痴如醉。如“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别东鲁诸公

8、 ,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湖等诗句中都可发现。接下来,我们一句一句的来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 ,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是因为黄鹤楼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 “诗仙”绝非浪得虚名呀,连送别都能如此浪漫充满仙气。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三月天,要南下扬州。文字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写出这样的诗句需要天分,是学不来的。此句被清朝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把朋友送上船,船已扬帆而去,他还站在江边翘首凝望,三个词“孤帆”“远影” “尽” ,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去过黄鹤楼的朋友也许更能

9、理解,茫茫江水,朋友随木舟飘然离去,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惟见长江天际流” ,站在黄鹤楼顶,这句诗显得格外真切。唐汝询唐诗解中:“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全诗“无意求工而无不工” ,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这样的“仙人” ,几千年来,只此一人。言志壮情:李白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就是他老人家最执着的人生信念。这个版块我选永王东巡歌中的一首来谈谈。首先介绍一下背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在曾在幸蜀途中下诏书,命永王等起兵平乱,永

10、王坚请当时已在庐山隐居的李白出任幕僚。在接受邀请后写的永王东巡歌时,李白当时已经 56 岁。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靖,西入长安到日边。”这首诗小学的时候没有学过,没有了小学老师诗歌基本意义讲解的基础。这首诗歌有很强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在晚年仍希望自己能够战场杀敌、建功立业。当然,李大仙人,气势豪放依旧。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实、自然。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接下来我们一句一句来看, “试借君王玉马鞭 ”,借君王的“马鞭”指挥千军万马,战场杀敌。 “指挥戎虏坐琼筵” ,打仗应该是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他老人家却是“

11、坐琼筵”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李大仙人的眼里,连打仗都可以变得如此浪漫,拿的马鞭是玉的、吃的是琼筵。如此洒脱的气质是天生的,学不来。 “南风一扫胡尘靖” ,一个“扫”字,把与叛兵战场厮杀写得何其轻松,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转瞬之间,一举荡平看上去飞扬跋扈的“胡尘” 。 “西入长安到日边”完成大业后,随永王返回长安向皇帝报捷献俘。只可惜了诗人的一腔热诚,终究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4被判长流夜郎,当然这只是后话。“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沈德潜) ,以上所选的三首诗歌总体上大略如此, “语近情遥”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

12、“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李白诗歌的总体特色,大略如此。但是,诗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和天生的才华,却是其他诗人怎么嫉妒和努力学不来的,这就是天分。 “在李仙人眼中, “瀑布”来自“银河” 、 “故人”是同“黄鹤楼”的仙鹤一般南下扬州、战场杀敌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这样的才情是学不来的。可谓 “可能而不可习, 可至而不可学”。参考文献:唐诗三百首戴建业唐诗发展历程讲义 2011毛谷风历代七绝精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李长之李白传 M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0寒梅斋主人李白七绝赏析网络2011赵丽萍论李白七言歌行气势的形成 J 晋中学院学报 2007朱小玲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白敦仁李白与七言绝句 J 成都大学学报1993孟凌君唐人绝句略说 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甘琼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J 时代教育2009于兵李白七言歌行成就述要 J 社会科学辑刊2004房日晰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之比较 J 河北学刊 1987曹贤平 曹春莲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 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4王从仁七言歌行体制溯源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