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探究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详细答案一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57244732 上传时间:2020-1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探究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探究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探究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探究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探究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详细答案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探究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详细答案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化学备考之探究题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试卷篇附详细答案一(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他们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有蓝色沉淀和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静置,上层清液为无色。他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资料)(1)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2) Na2 4SO 溶液显中性结合信息请你写出产生蓝色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提出猜想)猜想一: Na24244SO ;猜想二: Na SO ; CuSO ;猜想三: _。请分析:猜想二 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上层清

2、液少许于试管中,_;_猜想一成立(拓展延伸)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及前面的金属_(填“能”或“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答案】 2NaOH+CuSO422424不合理上层清液为无 Cu( OH) +NaSONa SO 和 NaOH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不能【解析】【分析】( 1)【查阅资料】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2)【提出猜想】根据过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分析;根据硫酸铜溶液呈蓝色进行分析;( 3)【实验验证】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进行分析;( 4)【拓展延伸】根据钾、钙、钠能和水反应进行分析。【详解】

3、(1)【查阅资料】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 Cu(OH)2 +Na2SO4;( 2)【提出猜想】分析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故猜想三为 Na2SO4 和 NaOH;猜想二不合理;因为上层清液为无色,所以上层清液中一定不含硫酸铜;(3) 【实验验证】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可选用无色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等与氢氧化钠反应有明显现象的试剂。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猜想一成立;【实验验证】钾、钙、钠能和水反应,因此不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2 实验室制取气

4、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小刚选择 A 装置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小明选择 B 装置也能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其理由是 _。与 A 装置相比, B 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 ”的实验活动时,选取上述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后,产生了许多废液。于是他们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 废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 小红的猜想:废液中只有CaCl2;小丽的猜想:废液中还有HCl。查阅资料 CaCl2 溶液呈中性。设计与实验 小红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取等质量的废液和CaCl2

5、 溶液分别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 2 滴酚酞溶液后,发现溶液都不变色,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红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_。 针对小丽的猜想,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方案一二三实验操作预期的现象与标准比色卡对比pH7_白色沉淀废液中含有 HCl实验结论废液中含有 HCl废液中含有 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小牛对上述探究活动思考后,认为利用酸的化学性质还可以设计不同方案探究小丽的猜想:操作步骤预期的现象实验结论取适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_废液中含有HCl解释与结论 同学们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得出废液的主要成分是CaCl2 和 HCl。评价与反思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探究活动进

6、行了如下反思: 小强认为方案一中存在操作错误,错误的操作是_。 小敏认为方案三不足以证明废液中含有HCl,理由是 _。 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后的废液不能直接排放,理由是_(写一点 )。要想从废液中得到CaCl2 固体,可采用的方法是_。【答案】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不需要加热(答案合理即得分 )操作简便,节约能源(答案合理即得分 )。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酚酞溶液均不变色(或酚酞溶液遇盐酸不变色)(答案合理即得分 )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加入金属氧化物 (如氧化铜、氧化铁等)(或碱:如氢氧化铜等)(答案合理即得分 ) 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现象与所选物质相对应 )pH 试纸直

7、接伸入废液中了氯化钙溶液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或腐蚀下水管道 (或污染环境等 )(答案合理即得分 )向废液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钙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或将废液蒸发结晶 )。【解析】【分析】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详解】(1) A 装置为加热制取氧气,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或高锰酸钾制取,由于试管口没有塞棉花,可知反应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小刚选择A 装置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小明选择B 装置

8、也能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故理由是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不需要加热。与 A 装置相比, B 装置具有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节约能源。(2) 设计与实验 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红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酚酞溶液均不变色(或酚酞溶液遇盐酸不变色 )。金属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浅绿色的氯化亚铁和氢气,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实验方案一二三实验操作预期的现象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有气泡产生,溶液白色沉淀pH 7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废液中含有 HCl实验结论废液中含有 HCl废液中含有 HCl反应的化学方程

9、式为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操作步骤预期的现象实验结论取适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金属氧化物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如氧化铜、氧化铁等 )(或碱:如氢氧化废液中含有 HCl为蓝色(现象和步铜等 )骤所填物质对应)取一小块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变化稳定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小强认为方案一中存在操作错误,错误的操作是pH 试纸直接伸入废液中了。小敏认为方案三不足以证明废液中含有HCl,理由是氯化钙溶液也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或)。废液具有腐蚀性,流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故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后的废液不能直接

10、排放,理由是腐蚀下水管道 (或污染环境等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要想从废液中得到 CaCl2 固体,可采用的方法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钙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或将废液蒸发结晶)。3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分别称量下列两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填标号)。a大理石和稀盐酸b NaOH溶液和Na2 SO4溶液(2)在足量氧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一。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 1 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g。(

11、3)在一定条件下, A 和 B 反应生成 C,微观示意图如图二。回答下列问题:一个 A 分子由 _个原子构成;C分子中元素的质量比 N:O _;该反应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为 _;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_(填标号)。a元素种类b原子种类c分子种类【答案】 a;温度未达到金属镁的着火点;2Mg O22MgO;1.6 ;2;7:16 ;化合反应;c【解析】【分析】【详解】(1)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a中大理石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验证,b 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2)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 1 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刚开始温度较低,还没有达到镁条的着火点;发生的反应是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 O22MgO;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即固体增加的质量,为1.6g ;( 3)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A 分子由个原子构成; C 分子中元素的质量比N:O 14: 32=7: 16;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2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而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150,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