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

上传人:wox****ang 文档编号:157242389 上传时间:2020-12-21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总供给理论,第一节 总供给模型 第二节 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 第三节 菲利普斯曲线,在本篇前面的两章中,已经讨论了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AD,说明了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以及什么因素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由于均衡产量水平和均衡价格水平由总需求曲线AD和总供给曲线AS共同决定,其中任何一条曲线的移动都将导致价格和产量水平发生变化,因此要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进行研究,离不开总供给曲线,这一章重点讨论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理论。,总供给曲线描述了在每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第七章已经对总供给曲线作过简单的介绍,并且指出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存在着区别。长期总供给曲线

2、是垂直的,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产量总保持在与劳动力充分就业相对应的潜在水平上;而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表明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总量随之增加,因此总产量会偏离充分就业的潜在水平。长期总供给曲线基于如下假定:劳动力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价格上升而不会令产量提高;而短期总供给曲线暗含的前提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企业可以在名义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他们需要的劳动力,因此总需求的增加会使产量提高。,在这一章里,将对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为了说明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将介绍四个主要的总供给模型。尽管这些模型推理的出发点

3、不同,它们得到的总供给曲线的基本表达式是一致的。同时,还将看到,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描述。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短期内,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会使失业率上升,而旨在降低失业率的宏观政策则会使通货膨胀率有所提高。 本章第一节介绍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四个模型。第二节在短期总供给曲线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的波动和长期调整。第三节考察菲利普斯曲线。,第一节 总供给模型 总供给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各个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在这一节里,将介绍四种主要的总供给模型,即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完全信息模型。将要介绍的各

4、种总供给模型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但都能得到一个类似的结果,那就是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而是向上倾斜的一条直线。,一、工资粘性模型(名义) 在一个理想化的古典经济里,价格、工资完全能自由调整,因此产量能够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但是,实际上市场机制的调节会存在某种障碍,例如短期内工资、价格的变动是缓慢的。我们把工资、价格在短期内变动的缓慢性称为工资、价格粘性。由于工资、价格粘性的存在,短期总供给曲线会向上倾斜,这样当总需求变动时总产量会发生变动,使得失业率并不能始终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 很多经济学家利用名义工资粘性解释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名义货币工资粘性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劳动合

5、同的存在,关于这点,在第七章已经提到。在很多部门,尤其是工会力量比较强的部门,工资不是当期决定的,而倾向于预先就某一时期以明确(或隐含)的合同确定。劳动合同有多种形式。在美国,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为23年,除规定基本工资外,合同往往还带有某些附加条件,如工资的增长幅度、可调整的范围等。,实际上,建立长期劳动合同对企业和工人双方都会带来好处。不管对企业还是对工人来说,工资谈判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获得所需的信息也需要花赞一定成本,双方如果签订长期合同,谈判的时间和成本就可以减少。此外,在劳资谈判中,谈判破裂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一旦发生罢工,企业和工人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为了减少工资谈

6、判的交易成本和避免谈判破裂的风险,劳资双方都倾向于签订较长时期的工资合同。而工资合同一旦签订,货币工资就会在合同所规定的期限内保持相对稳定,也就产生了名义工资粘性。,下面就来考虑在名义工资粘性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对总供给的作用机制。我们假定: (1)名义工资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W/P),使劳动成本降低。 (2)实际工资下降促使企业雇用更多工人。 (3)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产出水平。 由此就可以推导出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产量的提高,即在名义工资无法调整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假定企业和工人通过预先谈判签订了未来的工资合同以规定名义工资。这时双方都不知道合同生效

7、时的价格水平(P),只是对未来价格有一个预期值(P e)。谈判双方确定的名义工资W 取决于他们的目标实际工资w和预期价格P e: W w P e (9.1) 即: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价格水平 其中目标实际工资可能是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也可能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在第四章中分析的工会力量、效率工资,内部人控制等等,使得实际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均衡水平。 名义工资确定后,企业真正雇佣工人时的价格水平为P,因此实际工资W/P 就等于: W/P=w(P e/P) (9.2) 实际工资=目标实际工资 (预期价格水平实际价格水平) 这一等式表明当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不一致时,实际

8、工资就偏离企业和工人签订合同时的目标工资。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时,实际工资低于其目标工资;当实际价格水平低于预期价格时,实际工资就高于其目标工资。,我们还假定就业量由劳动力的需求决定,也就是说,企业和工人之间的谈判决定了工资水平,在当前工资水平上,工人愿意提供任意有需求的劳动力数量。因此企业的劳动投入量就由劳动的需求函数决定: L=Ld (W/P) (9.3) 实际工资与劳动投入量呈反比关系:实际工资越高,劳动成本越高,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和使用量越低,而实际工资越低,劳动成本越低,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和使用量则越高。另外企业的生产函数为短期生产函数。短期内,不考虑企业的资本存量变化,企业的

9、产量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我们可以通过图9.1,用工资粘性模型推导总供给曲线。,(1)假定价格水平上升,(2)实际工资下降,(3)劳动需求量增加,(4)产出增加。(5)将得到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两个组合表示在图(c)中,形成总供给曲线。,劳资双方谈判确定名义工资;在 合同期内企业根据实际工资确定 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投 入量确定产出水平。,因此,短期产量偏离充分就业的产量,关键在于预期价格偏离实际价格水平,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价格的变动都会影响产量的变动,而只有未预期到的价格变动才会带来产出的变动,而预期到的价格变动并不会带来产出的变化。 回忆在第五章所讲的内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

10、胀会带来财富再分配效应。我们知道,当通货膨涨率超过人们的预期水平时,工人的实际工资会降低,企业的利润会提高,而当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时,工人的实际工资会提高,企业的利润会减少。而财富再分配效应在这里表现为企业短期总产量的波动,因为企业是按利润的多少进行生产的,当利润发生变动时,产量也会发生变动。,二、价格粘性模型 根据名义工资粘性模型,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降低实际工资,从而增加劳动力投入量并提高产量。因此实际工资应该是逆周期变化的:它的变动方向与就业量和产量波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当实际工资下降时,产出增加。 然而,经济周期的事实未能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际工资变动与产出变动相关性极弱,

11、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工资似乎表现出温和的顺周期性,当产出增加时,实际工资上升。,为了解释上述现象,一些经济学家将其注意力转向商品市场的名义价格粘性,因为仅仅依赖工资粘性模型,无法很好地解释总供给波动与工资波动的同步现象。他们提出了新的总供给模型。 该模型认为,由于产品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在这个价格水平上企业可能无法销售出所有的产品,这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将随着经济周期而移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变动能表现出某种顺周期性,这也就是价格粘性模型。,对名义价格粘性产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说菜单成本和近似理性行为会造成名义价格刚性,在第十一章介绍新凯恩斯理论时将有详细的分析。如前所述,长期工资合同对企业和

12、工人双方都有好处,这些好处同样适用于企业间就产品价格所达成的长期协议。预先制定的价格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使得稀缺资源被更为经济地使用。一般而言,如果价格是预先制定的,那么企业以成本为基础定价。,为了分析价格粘性对总供给的影响,首先必须考虑单个企业的定价决策过程,然后通过对所有企业加总,得到总供给曲线。我们考察的产品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是价格制定者,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定了市场价格水平。假定一个垄断企业依据产品的成本来制定价格,产品成本主要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一是一般物价水平P,二是收入水平Y。物价水平越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就越大,因此企业产品的价格随着价

13、格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扩大对产品的需求,由于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提高。,图9.2 企业最优价格的决定因素,p2,(a)物价上升,(b)收入上升,图9.2 分别描述了物价水平提高和收入水平提高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影响。 (a)中,价格提高导致企业成本提高,边际成本提高,结果是:企业产品价格提高,产出量减少。 (b)收入水平提高使产品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提高,结果是:企业产品价格提高,产出增加。,由图9.2可以得出企业制定的最优产品价格,企业根据预期成本制定产品价格,这时价格调整是缓慢的。,第一步:,第二步:,把上述两类企业的

14、产品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得到总的物价水平,设产品价格粘性的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为,产品价格灵活变动的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为(1 ),则总体物价水平为:,第三步:,结论:(1)价格水平随着预期价格的提高而提高。(2)价格水平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由此,可以得出与粘性工资模型相同的结论:产出的波动(产出偏离它的潜在水平)与预期到的价格水平波动相关。,考虑到价格粘性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能为经济周期中实际工资变动的实证结果找到一些理论依据。根据价格粘性模型,短期内产品价格可以是固定的,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期,总需求减少,使产品的销量减少。企业不得不削减产量、劳动需求量和投入量。劳动需求量的降低使实际工资水

15、平下降。顺周期性的 不同于工资粘性模型的是,在这里产出波动使劳动力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使得劳动力需求量、就业量、总产出和实际工资沿着相同的方向变动,因此实际工资就有可能是顺周期的,表现为随着产出的减少,实际工资降低。,三、工人错觉模型(工人信息不完全) 在前面介绍的两个总供给模型中,由于工资或价格变动是缓慢的,市场并不总是出清的。下面特介绍另两个总供给模型,从微观基础和市场出清角度出发来 解 释 宏 观总供给,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首先介绍工人错觉模型,该模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但不同于工资粘性模型,这里工资可自由变动使劳动市场供需平衡。模型的中心假定是:企业和工人并不具有相同的

16、信息,工人有时会混淆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E,(2)如果工人预期价格水平大于实际价格水平,则预期的实际工资高于实际工资(工人按预期的实际工资,会要求高于实际工资的工资水平,当工人认为厂商给与的工资低于其预期的实际工资时,劳动供给就会减少),就业量沿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实际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数量。,(3)如果工人预期价格水平小于实际价格水平,则预期的实际工资小于实际工资(工人按预期的实际工资,会要求低于实际工资的工资水平,当工人认为厂商给与的工资高于其预期的实际工资时,劳动供给就会增加) ,就业量沿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就业量大于充分就业数量。这样,工人的错觉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量偏离充分就业水平。,(1)如果工人预期价格水平等于实际价格水平,则预期的实际工资等于实际工资,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图9.3 劳动市场的均衡,假定实际价格水平超过了预期价格水平,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名义工资的提高,工人会把因价格水平上升而引起的名义工资上涨错误的理解为是实际工资的上升,因此,会导致劳动的供给增加。,图9.4 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上升,由于工人预期失误,使P eP,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