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课件

上传人:晟*** 文档编号:157240208 上传时间:2020-12-2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PPT课件(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中,人们开始自觉的认识文学的性质,系统的探讨文学创作理论,著名的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等文学批评专著,广泛涉及到文学的创作论、批评论、文体论、风格论等领域,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节魏晋的时代特征和曹丕的典论论文,文学理论批评空前发展的原因,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空前的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原因:汉朝末年的大动乱使得“独尊儒术”的局面被摧毁。曹魏以后,老庄思想逐渐抬头,后来玄学占了统治地位。这样也就给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思想创造了条件。这有利于人们客观的

2、、深入的探索文学的规律和较自由的进行文学批评。,西汉以来,儒学独尊,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当时的作家是没有地位的。而魏晋以后,文学摆脱了经学的桎梏,越来越显示了自己的独立价值。人们对文学的观念也就越来越明晰、越来越自觉。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既刺激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为全面而深刻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对象。,汉代实行乡举里选,发展到后汉末期,品评人物的风气甚为流行。尤其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更促进了这种风气的发展。这种风气扩展到了对文学的品评,由“藏否人物”而及“诋诃文章,掎摭利病”,这也是文学理论批评、尤其是其中的作家论、风格论得到深入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当时

3、文学创作的正面经验的总结,它也是与当时文坛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良倾向作斗争的产物。刘勰自叙写文心雕龙的动机,是为了纠正南朝的“浮诡”、“讹滥”的文风;而钟嵘的诗品,也是直接针对当时诗歌创作中堆砌典故和刻意声律之风而作的。,文学理论也和文学创作一样,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所以当时的文学批评者难免在不同程度上为强大的时尚所移。比如陆机文赋在阐述文学的特征时着眼于外部的形式亦即词藻的华丽,与那时文学的浓厚的形式主义风气的影响分不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形上化、泛化,他的“六经皆文”的视角,也是梁代上层统治者“以翰墨为勋绩”和整个社会的文学过热的反映。,曹丕和典论论文1、曹丕,曹丕,字子桓,沛国谯

4、人,曹操之子。曹丕雅好文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魏文帝集十卷,后散佚。明人张溥辑为魏文帝集二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2、典论论文的贡献,典论广论众事,非只谈文。全书亡佚,剩下论文这一篇。曹丕第一次把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专门的研究对象来加以全面的探讨。他从分析七子的创作特征出发,论述了对许多重要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他站在文学范畴的高度,讨论了多种文体和多位作家,并开始讨论文学的一般性原则,从而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典论论文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人们文学意识的自觉。,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

5、通才是极少的。从文章的方面来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创作特点。因此,对一个作家来说,往往只能擅长某一种文体的写作,很难做到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写得很好。“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所以对文人来说,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也”。,当时的建安七子因为“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而互不服气。曹丕批评了这种状况,指出他们的才能各有所偏。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

6、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在分析作家才能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他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曹丕说的四科八种文体的区别,是风格上的不同,而决定这种风格差异的,有的是从内容上来说,有的是从形式上说的。曹丕的“文”的概念大体上和汉代关于“文章”的概念一致,既包括诗赋等纯文学,也包括章表奏议等应用文章。曹丕指出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他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其次,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

7、论断。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是对汉魏之交创作特征和新的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 曹丕所说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完全不同,孟子的“气”是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属于生理和心理

8、方面的气。 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第三,典论论文高度强调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先秦两汉时期,在儒家的眼里,文学是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的。而曹丕一反过去轻视文学的传统成见,指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春秋时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曹丕却认为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业,它本身就具有不朽的价值。一个作家,只要投身于文学创作,不必靠历史家的记载,也不必依附于政治,他的作品本身就可以使他名传后世。,第四,曹丕在典论论文还对批评态

9、度提出来一些重要的意见。他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要求持一种客观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他认为文人应当有自知之明,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所谓“审己度人”,实际上指的是照顾到作家不同才性,客观的看到别人的优点的公正的批评态度。曹丕反对“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狭隘态度,也反对文学批评中的“向声背实,贵远贱近”的陋习。所有这些,都说明曹丕是想建立一个客观的文学批评标准。他为文学批评找到了一个初步的大体原则,那就是兼容、公正和实事求是。,第二节陆机的文赋,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人。

10、少有异才,文名著于世。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陆机是西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书法家。其作品颇重辞藻,开六朝绮丽之先河。文赋为陆机论文的重要著作,是他本人和当时的文学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观念的总结。,文赋的出现,把对文学的考察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一,它标志着对文学的探讨更加理论化,第二,更重要的是,文赋标志着人们开始深入文学创作过程中,透过文学的表面去探求它内部的思维规律。,陆机文赋的巨大功绩,是首次揭开了文学创作思维的“暗箱”,他开始把文学思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文赋主要讲的是作家的创作过程,正如陆机在文赋的开头所说的,它是以探讨作家创作之“用心”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为其宗旨的。,余每观才士之所作

11、,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文学的创作过程,包括构思与写作两个阶段。作家在心中对意象进行酝酿和创造,这是“得之于内”的构思;作家通过遣词谋篇,使心灵的创造诉诸于纸笔,这是“形之于外”的写作。,1、关于文学的构思过程,文赋中首先论述了作家文思的起源。陆机指出,作家的文思,一是来自于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二是来自于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12、“感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不同的外物能够引起他“悲”、“喜”、“心懔懔”、“志渺渺”等不同的情思;游前代作品的“林府”,颂前人的“清芬”,使作家从这些佳丽的文章中受到感召和启示。,陆机指出作家的创作一方面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一方面受到先代文学遗产的作品的影响,这样才会产生创作的文思。这是符合作家的创作实际的。,文赋生动的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

13、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指出,作家的构思,首先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活动的出现,而想象活动伴随着情感和物象,“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需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的呈现出来。为了寻找最精彩的、能最充分的表现构思中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同时,它应当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即所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还论述到作家构思活动中的“应感”,即灵感问题。他指出,灵感在构思活动中往往表现为超意志性,即所谓“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他形

14、象而生动的描述了构思中“通”与“塞”的不同的思维状态:“当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六情底滞,志往神流,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这些论述实为他自己创作的甘苦之言。固然关于灵感的真正底蕴,在陆机的心目中还是很神秘的,他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实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但他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对于后世的探索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2、各类文体的特征和艺术风格,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15、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对这十种文体风格特征的论述,既有内容方面的特点,也有形式方面的特点。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主张,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陆机不仅研究了各种文体风格特色,而且还从理论上总结了风格的多样化及其形成原因。 首先,他指出文学体裁与风格的多样化,是因为作为文学描写的“物”本身是多样的。“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这里的“体”即是指体裁与风格。 其次,风格的多样化又是和作家的个性、爱好密切联系着的。“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 第三、风格的不同和文体的特点有关系。各种不同的文体在内容和形

16、式上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表现在风格上也就有明显的差异。 从陆机的论述上来看,对风格的客观性讨论得更多。,3、创作技巧,在结构和布局方面,他强调必须恰如其分的安排好意和辞。即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务必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结构应该按照表达内容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最后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概括效果。,在部署意和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陆机主张内容和形式统一。 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这是六朝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发展。,陆机还提出了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济庸音等具体写作方法,要求在剪裁上做到“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使文章中心突出,“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反对模拟,主张创新,“虽杼轴于予怀,忧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