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探究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57233019 上传时间:2020-1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探究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探究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探究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探究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探究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探究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化学培优专题复习探究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 氢化钙( CaH2)是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CaH究氢化钙的性质,将一定量的2 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填写化学式)。为进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猜想二: NaOH 和 Na2CO3;猜想三: _;猜想四: NaOH、 Na2CO3、 Ca(OH)2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_不需要验证 ,

2、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 。(实验探究)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_是正确的。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_。(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g 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 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计算:( 1)样品中 CaH2 的质量分数为 _。( 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计算

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 CaCO3NaOH、 Ca(OH)2四Na2CO3+Ca(OH)2=2NaOH+CaCO3二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84%10.6g18.3%【解析】【详解】将一定量的 CaH2 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氢化钙先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H2+2H2O=Ca(OH)2+2H2,然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CaCO3。提出猜想:猜想一: NaOH;猜想二:碳酸钠过量,NaOH 和 Na2CO3;猜想三:氢化钙过量,NaOH、Ca(OH)2;猜想四: NaOH、Na2CO

4、3、 Ca(OH)2;猜想四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Ca(OH)2=2NaOH+CaCO3。讨论交流: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因为稀盐酸为少量的,所以可能溶液中的存在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所以不能判断三个猜测是否正确。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生成的色沉淀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故猜想二正确。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g 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 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

5、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解:设氢化钙样品中氢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y,参与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z,生成的氢氧化钠为m,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n,CaH2 + 2H 2 O= Ca OH 2 + 2H242744xy0.4g42744=y,解得 x=4.2g , y=7.4g ,杂质 =5g-4.2g=0.8g ,样品中 CaH2 的质量分数为x0.4g4.2g100% =84%。5gNa2 CO3 + Ca OH 2 = 2NaOH+ CaCO31067480100z7.4gmnz=10.6g, m=8g, n=10g,故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6g,

6、反应后放入溶质为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g 100% 18.3%。5g-0.8g+50g-0.4g-10g答:( 1)样品中 CaH2 的质量分数为 84%。(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6g。(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3%。2(7 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将钠置于充满CO 的集气瓶中进行燃烧,反应后集气瓶内2有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该小组经分析得知,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他们对白色固体成分进一步探究。(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查阅资料)Na 2OH2O=2NaOH 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 和 H2(猜想与假设) 白色固体是 Na2

7、O 白色固体是 Na2CO3白色固体还可能是(设计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固体全部溶解中,加入适量水振荡。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产生白色沉淀量 CaCl2 溶液,静置。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试液不变色白色固体是。液。(得出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三个猜想中猜想 钠在 CO2 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反思与交流)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成立。A水【答案】B干沙土C二氧化碳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 NaOH;【设计实验】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固体全部溶解,说明该物质能够溶于水中;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CaCl2 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

8、淀,说明白色物质中含有碳酸钠;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是碳酸钠。【得出结论】 4Na+ 3 CO22Na2CO3+ C;【反思与交流】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白色固体中不可能有NaOH,原因是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因为 Na 2OH2O=2NaOH钠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 和 H2,同时生成的氢氧化钠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钠,实验白色固体可能是三种情形:白色固体是 Na2O 白色固体是 Na2CO3 白色固体 NaOH;向上述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 CaCl2 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物质含有碳酸钠,取静

9、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不变色,说明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因此白色固体为碳酸钠,钠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3CO2土,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考点:物质的鉴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Na2CO3+ C;钠着火,可以选用的灭火物质是干沙3 课堂上,老师取20g 蔗糖放入不烧杯中,加少量水使它润湿,注入10mL 浓硫酸,搅拌,同学们看到蔗糖先变黑后“发酵 ”形成 “黑面包 ”,同时还闻到了刺激性气味,同学们判断黑色固体是碳,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强_形成 “黑面包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探究活动(猜想与假设)浓硫酸与碳反应,生成大量气体使黑色固体膨胀(查

10、阅资料)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中有SO2、 CO2 两种气体 SO2 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与Ca(OH)2 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 不能(实验探究)为验证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产物,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如图实验:(事实与结论)(1)请将能得出对应结论的实验现象填入表中验证气体实验现象实验结论SO2_有 SO2 产生CO2_有 CO2 产生(2)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产生大量的SO和 CO,使黑色固体膨胀,形成 “黑面包 ”,猜22想成立(反思与交流)(1)小明同学提出,因老师的演示实验

11、没有进行加热,所以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无意义,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说法,理由是_(2)若 B、 E 中试剂交换, _(填 “能 ”或 “不能 ”)得出有 CO2 产生的结论,理由是_(3)C 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是 _ 【答案】脱水性B 中品红溶液变红D 中品红溶液不变红,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2H2SO4(浓 )CO2 +2SO +2H2O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能 SO2和 CO2 均能使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判断是否有CO2产生吸收 SO2,防止干扰 CO2检验【解析】【分析】【详解】浓硫酸有脱水性,能使蔗糖脱水生成C;事实与结论:(1)浓硫酸与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物中有SO2、 CO2 两种气体 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果 B 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有SO2产生;而22SO和 CO 均能使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D 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无SO2, E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 产生;(2)C 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方程式为: C+2H2SO4(浓 ) CO2 +2SO +2H2O;反思与交流:(1)明同学提出,因老师的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加热,所以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无意义,其他同学一致否定了他的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