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急救针灸

上传人:东****0 文档编号:157163846 上传时间:2020-12-21 格式:PDF 页数:177 大小:3.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急救针灸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针灸:急救针灸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针灸:急救针灸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针灸:急救针灸_第4页
第4页 / 共177页
针灸:急救针灸_第5页
第5页 / 共17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急救针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急救针灸(1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救针灸急救针灸 中医教研室 本章内容 1、了解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 2、熟悉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特点; 3、掌握高热、厥证、剧痛证、痉证 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常用穴位。 第一节 高热 (High Fever) (1)高热:指凡口腔温度超过 39以上的即称为高热,是临床上 常见的一种症状。祖国医学称“实 热”、“壮热”、“身大热” 、“日晡潮热”等。 一、概述 (2)本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 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传染病(菌痢、脑炎、麻疹、水痘 、白喉)、寄生虫病、中暑、风湿热、恶 性肿瘤等疾病;多因细菌或病毒感 染所致。 (3)高热对人体消耗很大,且 可引起许多严重合并

2、症(如小儿 发病则病势急骤,常可继发惊风 、抽搐、气逆痰厥等),因此必 须迅速、积极治疗,且要及时清 除有关致病因素。 引起高热的原因很多,其中 最主要的是感受外邪(热邪亢盛 ),邪正剧争。 二、病因病机 风热(邪)口鼻或皮毛人体 肺失清肃 ,卫失宣畅。 1、外感风热 温热(邪)内传入里深入 气分或内陷营血热邪闭郁于里 。 2、温邪内陷 暑热(邪)燔灼内犯心包 蒙蔽心窍。 3、暑热蒙心 疫毒人体熏蒸脏腑、肌肤 郁热燔蒸。 4、疫毒熏蒸 1外感风热 【症状特点】:壮热有汗,微恶风 寒,咳嗽,痰粘色黄,鼻塞或流浓 涕,头痛,咽喉红肿疼痛,渴喜冷 饮,小便黄,大便干,苔薄黄,脉 浮数。 三、辨证治疗

3、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解表。以手太 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 主穴:曲池、大椎 配穴:鱼际、尺泽、合谷、外关 鱼际(荥)、尺泽(合水): 均能清泻肺经之火。 大椎(诸阳交会穴),清热要穴 。 能宣散一身之阳热。 合谷、曲池、外关 疏风解表、清热泻火 。 咳嗽较甚者加列缺。头痛明 显者加百会、印堂、太阳。咽喉 肿痛者加少商。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大椎、少商可点刺出血。 【随证配穴】: 【症状特点】: (1)热邪在气分:(白虎汤证) 身热面赤,大汗出,渴喜饮冷 ,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 黄燥,脉洪大而数。 2温邪内陷 (2)热邪在营血:(犀角地黄汤证 ) 高热入夜尤甚

4、,烦躁不安,甚 至神昏谵语,或斑疹隐隐,或见吐 血、衄血、便血等,口燥而不甚渴 ,舌红绛而干,脉细数。 热在气分者:清热泻火、通腑生津 ; 以阳明经穴为主; 热在营血者:清热凉血、开窍宁神 ; 以手少、厥阴经穴为主 。 【治法】: (1)热在气分: 合谷、曲池、大椎: 均为清热要穴; 内庭、二间(荥)、丰隆 : 泻阳明热; 【处方】: (2)热在血分: 少冲、中冲、曲泽: 清营凉血开窍; 神门、内关、大陵: 清心宁神; 曲池、委中:清热凉血解毒 。 【随证配穴】: 高热、神昏者,加水沟、十宣。 大便秘结者,加支沟、天枢。 斑疹和出血者加血海、膈俞。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大椎、中冲、少冲、

5、曲泽等穴可行 点刺出血法。 【症状特点】: 肌肤灼热,面红耳赤,渴喜饮冷 ,口唇干燥,心烦不安甚至神昏 谵语,痉厥抽搐,恶心呕吐,小 便黄赤,舌红而干,脉洪大而数 。 3暑热蒙心 【治法】:清泻暑热,开窍启闭。 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 【处方】: 合谷、曲池、外关:清热祛邪要穴 ; 中冲、内关:清心开窍、除烦安神 ; 【随证配穴】: 神昏者,加水沟、十宣。 口渴唇干者,加廉泉、金津玉液。 抽搐者,加太冲、阳陵泉。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中冲、曲泽、委中 可施行点刺出血法。 【症状特点】: 全身高热,头面红肿热痛、 咽喉肿痛甚至溃烂作痛,烦躁不 安。或见丹痧密布肌肤。舌红、

6、苔黄、脉数。 4疫毒熏蒸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曲池、外关:清热祛邪要穴 ; 曲泽、委中:清血热、解疫毒; 内庭、陷谷:疏解阳明热邪 【随证配穴】: 咽喉肿痛者,加少商、天容。 肌肤丹痧者,加血海、膈俞。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曲泽、委中可点刺出血。 (1)针刺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188 例,均具有高热(39以上)。 【治法】: 早期患者(具有高烧症状),取大椎穴 ,徐徐进针1.52cm,用透天凉手法,捻转 时腰部或尾骶部产生凉意,每例只针1次; 捻转510分钟。 四:现代文献资料 【疗效】: 当针刺大椎出现腰骶部凉感后,患者

7、即述热 感消失(此时体温并未下降),其他症状也相 继消失。体温一般于针后1小时开始下降,约 615小时内降至正常。全部患者均于620 小时后恢复健康 (针灸临床经验揖要)。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热高热昏迷 期,一般针少商、中冲,少冲,刺出血 ,再取百会、风府、大椎、曲池。这些 穴位有清热、醒脑,镇静作用。行强刺 激手法。 (针灸研究进展) 临床所见,针灸对小儿发热确有独 特的疗效,尤其对缓解急发高热之危候 及防止惊厥的发生,可速收功。然 引起热证之原因十分复杂,还应进一步 审因论治,以免掩盖病情的发展。此点 务须注意。 五、名家经验选摘 (一)郑怀岳:粗针放血 迅即取效 采用粗针放血治疗小

8、儿高热获满意 效果。 【治则】:疏风解表,泄热熄风。 【取穴】: 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 。 壮热:配十宣、耳尖、风府; 呕泄:配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 咽痛:配少商、哑门; 喘咳痰饮:配肺俞,天突、膻中、丰隆; 惊厥:配百会、印堂; 百日咳:配肺俞、四缝、太渊; 腮腺炎:配角孙及腮肿部阿是穴; 神倦体虚者:配关元、足三里。 【针刺方法】: 以自制22号不锈钢粗针,先刺风池、大 椎,再取曲池、合谷及其他配穴,速刺,得 气后即出针,摇动针孔,任其自然出血,不 出血者加压挤血23滴。十宣及耳尖用三棱 针放血45滴。日针2次,每次取主穴外, 再刺配穴23穴。 (二)陈克勤:火针点刺常有奇效

9、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对小儿发烧的针灸治疗,若能针对 病因,多获良效。如果发烧不甚,精神食 欲尚佳者,针刺大椎(或点刺出血,并拔 火罐)、曲池、合谷、足三里,轻刺激手 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直至烧 退为止。 若体温过高,但尚未发生惊厥者, 宜刺两手十宣穴出血,当出现惊风抽搐 时,则宜火针劫刺人中、四神聪、合谷 ,点剌两手四缝穴,在挤出少许之粘液 后,针孔上涂擦细食盐末(意在对局部 进行持续的刺激,并起消毒作用),常 获奇效。 曾治陈某,男,1.5岁。因腹泻脱水, 而高烧(3839.5之间)不退2日。不定期 的出现惊厥,四肢手足冰冷不温,甚至长时 间的抽风,角弓反张,眼目上吊,呼之

10、不应 ,长则一二小时1次,短则35分钟1次。目 闭神疲,口唇焦干,呼吸急促,脉洪数。 随即火针百会、人中、合谷,点刺四缝 后,外擦食盐末少许,当即目睁,哭闹不巳 ,只此1次即烧退泻止而惊愈。 1、针后可进稀粥或多饮热水,以 助发汗退热; 2、针灸对高热有一定的疗效;但 一定要查明病因,针对病原采取相应的 措施。对于针灸退热不明显者,应结合 其他疗法治疗。 六、注意事项 现代医学治疗高热参考:现代医学治疗高热参考: 1.降温降温: 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冷湿敷冷湿敷,温水浴温水浴,酒精擦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冷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药物降温APC,对氨基乙酰酚对氨基乙酰酚,布洛酚布洛酚,安痛定安痛定 针刺

11、降温针刺降温曲池曲池,合谷合谷,十宣十宣,大椎大椎 2.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止惊止惊,补液补液,降颅压降颅压,纠酸纠酸 3.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抗感染抗感染,抗病毒抗病毒,抗炎抗炎,抗肿瘤抗肿瘤 本节复习思考 1、高热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2、高热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常用穴位 。 THE END 第二节 抽搐(痉证) (Convulsions) (1)抽搐:是指四肢(或躯干 、颜面)不随意的肌肉抽动、痉 挛,或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 噤不开为主的病症。又名“痉” 、“瘛(瘈)瘲”。 一、概述 张氏医通 瘈疭“ 瘈者,筋脉拘急 也,疭者,筋脉弛纵也。” 温病条辨 痉病瘈疭总论“痉者, 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

12、弓反张,古人 所谓痉也。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 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 文献资料 首见内经,其认为与感受 风、寒、湿、热邪有密切关系: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 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 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 急。” 灵枢 热病:热而痉者死。 金匮要略:瓜萎桂枝汤、葛根 汤、大承气汤治疗痉证的主方。 大承气汤-温病学派治疗热 甚致痉先导。 唐孙思邈千金方首提“新 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 致痉。 明代张景岳-阴虚精血亏损 景岳全书 杂证谟 痉证“凡属 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 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清代温病学说-提出“热极生风,热

13、甚津伤”-病因学说更趋完善。 临证指南医案“肝为风木之脏,因 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 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 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 仆,甚则瘈疭厥矣。” (2)本证多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 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常见于现代医学的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各种脑炎、脑膜 炎、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先天发育 障碍、癫痫、小儿惊厥、癔病性抽搐等 ; 其他如感染性疾病(高热)、破伤 风、中毒、高血压脑病、代谢障碍性疾 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亦可导致抽搐。 热盛风动、 热入营血、 筋脉失养。 二、病因病机 肝主筋,主藏血,为风木之脏, 体阴而用阳。 热动肝风 水不涵木

14、,风阳内动, 血虚肝失滋养,虚风内动, 邪壅经脉 -筋脉拘急,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 高热伤阴(营血津液) 肝肾阴虚血不养筋 血家汗法或汗家血法 水不涵木,筋脉失养 动风。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起病突然,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 弓反张为主要特征。 2.外感-起病前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状;内伤-常有素体虚弱,反复发作抽搐史,或有 失血过多史,或有汗、吐、下太过史等。 3.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头颅CT、 MRI等。 (二)鉴别诊断 1.痫病 痫病反复发作性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喉中发出 猪羊样叫声,移时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 痉证无上述

15、特征,一般不会自行恢复, 即使能暂时缓解,亦多有发热、头痛等症 状存在。 2.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动时苏 醒,或一厥不起为特征。 一般无四肢抽搐和项背强急等症状。 3.破伤风典型的痉证 外伤后创口不洁,感受风毒而 成,常在外伤后414天出现恶寒发 热,苦笑面容,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张,此为典型的痉证。 有明显的外伤史,本病常在外 科学中介绍。 1热盛风动 【症状特点】:高热不解,手足 挛急、甚至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口噤、口干唇燥、尿少而赤。 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细数。 四、针灸辨证治疗 【治法】: 清热生津,熄风止 痉。以督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 【处方】: 大

16、椎、曲池、合谷 阳陵泉、太冲、行间 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止痉; 阳陵泉:(筋会)擅疏筋通络, 治筋要穴; 太冲、行间:平肝熄风; (或百会、风府、风池:平肝 熄风。) 【随证配穴】: 口噤不开者,加下关、颊车; 口干而渴者,加廉泉、金津玉液; 角弓反张者,加后溪、筋缩; 腓肠肌痉挛者,加承山。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症状特点】:高热不退,肢体 挛急,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心 烦躁动,甚至神昏谵语、斑疹隐 现,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2热入营血 【治法】:清热凉血,镇痉宁神。 以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阳陵泉、太冲、行间 大椎、曲池 十宣、劳宫 阳陵泉:(筋会)擅疏筋通络, 治筋要穴; 合谷、大椎、曲池:泻热止痉; 十宣、劳宫、大陵:泄热清肝安 神志; 太冲、行间:平肝熄风; 【随证配穴】 头晕头痛者,加百会、太阳。 口噤不开者,加下关、颊车。 烦躁神昏者:加内关、人中。 斑疹隐现者:加血海、膈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