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6949478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11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黄 燕 (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苏州 215121)摘 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政治课教学中面临着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困境,学生不用、不想、不敢也不善提问。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有其可靠的思维心理学依据,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新的、未知知识,学生主体认知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可能性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形式多样的体验情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关键字: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 认知冲突 认知需

2、要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间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主体认知需要,引导其主动探究,发现新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思维的起点。21世纪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一轮课程改革颁布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政治课要“恰当地采用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值得研

3、究的一个课题。一、问题的提出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薄弱。“中国学生勤奋,但缺乏怀疑精神”,这是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麦克德尔米德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评价。问题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教学观念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讲授,

4、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追求课堂秩序良好,有条不紊。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最终以升学为唯一的评价尺度。长此以往,学生只习惯于机械接受现成的结论,唯书唯上,学生根本不用提问。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往往只强调对政治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兴趣索然,不想提问。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理性和智力因素,而忽视非理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导致了智力和人格的脱离以及完整人格的解体,致使学生缺少产生发现的惊奇感和自豪感,缺少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问题意识日益减少。3、教师权威角色的过分突显,代表真理,不容置疑,致使学生不敢提问。我们的教育把追求高效率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学

5、生要在一个他们不熟悉的领域内快速掌握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权威”指导。目前在应付考试追求升学的主旋律下,教师的权威往往演变为独裁,比如教师更乐于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不容课堂出现异样的声音和异常的举动;不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生产出大一统的精神产品。4、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无暇去思考和探索,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不出问题。学生在长期的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盲目服从的思维定势中生活,思维得不到锻炼,最终丧失了思考能力,丧失了创造愿望,在读书、做题、考试三位一体的教育循环圈里共同走向雷同与平庸。二、思想政治课问题情境创设的心理学依据最早的问题情境教学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发明的

6、“谈话法”,苏认为“问题是思想的产婆”。随之在后人不断研究、总结、论证的基础上,特别是伴随着思维心理学的发展,问题情境理论有了可靠的心理学依据。问题情境创设的心理学依据是问题性思维理论。 1、思维的过程性。思维是一种动态、活跃的,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研究指出:“思维包括在人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认识着、思维着的主体同被认识的客体,同所解决的课题的客观内容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1所以,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认知的结果,更要重视思维的过程,通过在问题情境中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意志等人格要素的全面发展。2、思维的

7、问题性。思维起始于问题。思维通常由问题产生,而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产生思维过程最典型的情境就是问题情境,也就是当人处于提出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之中。思维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认识,而问题性是认识不可分割的特征,思维正是从认识的问题性中获得自身的本源。所以思想政治课问题情境创设必须以问题为核心,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思维的主体性。思维是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的活动。我们必须将思维主体的个性特点,如动机、见解、过去的经验和已获得的知识,以及能力等包括在思维活动的内部条件之列。思维主体性的特征决定了思维心理学的任务不能局限于思维的功能方面,而必须研究思维的个体,揭示思维着的

8、主体活动的内部条件及其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创设政治课问题情境时,必须从思维主体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因材施教。4、思维的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人的思维在受制于客体的同时,又具有能动作用,也就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发现和发明。学习者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原有知识在思维中的现实化并不是记忆的简单再现,事实上,知识的现实化是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的,是以对问题的分析与综合为前提的,是以创新为基础的。政治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周围世界里的新东西,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政治课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创新提供了科学平台。三、思想政

9、治课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实施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心理学上认为,人只有处于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大脑是开放的、高涨的,思维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可以说“一触即发”。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肯定,逐步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并从中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加强课堂“美育”。北大教授叶朗认为:“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

10、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能够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开阔独特的想象力的发展。2 所以,美育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独立自由个性具有重要意义。2、创设形式多样、灵活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主动探究,实现学生情感生成和意义建构。(1)让生活走进课堂。政治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所以让课堂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列举平时生活中碰到的吃亏上当的事例,问作为消费者有哪些权

11、利被侵犯了?权利被侵犯后一般会怎么办?还有讲到投资方式时,可问一问学生的压岁钱如何使用,怎样使其保值并增值呢?还有如何认识“天价月饼”,“有毒奶粉大头娃娃事件”,老字号南京冠生园倒闭事件等等。相信这些问题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的热情。(2)从教材中挖掘疑点,于无疑处生疑。教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于学生“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创设出问题情境。例如,关 于事物的性质决定问题,教材指出:“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者是否一

12、致”,将学生置于认知的两难境地中。(3)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间的认知空白来设疑。在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设置一个高于目前认知能力的问题,制造学生认知冲突,使其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如在讲到价值规律表现形式时,问为什么名人字画、邮票、文物等稀有商品的价格不会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再如,讲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问生与死作为一对矛盾如何相互转化呢?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一步步引导,最终找到原因,解决智力困窘。(4)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对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并加深理解。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学生极感兴趣的问题

1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可创造问题情境,又可以使政治课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彰显政治课的生命力。比如,在讲到哲学“分清主流和支流”时,我们可以引入三峡工程实施前后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全力支持的有之,竭力反对的有之,三峡工程的利、弊分别是什么?最后三峡工程力排众议,终于得以实施,这又说明了什么?再如,讲到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经常纠缠在一起时,可以通过对巴以冲突、印巴冲突、南联盟解体等事件的分析解读中加强对这一结论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索。等等。 (5)角色扮演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再现现实生活的某一情景,让学生模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参与到具体活动中,亲历体验、充分感悟,可

14、以激发学生最大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感悟和认知也是异常深刻的。比如,通过创设模拟法庭或者模拟拍卖会,让学生参与到平时不太有机会接触到的情境中,再现生活中的种种真实场景,这样可以提高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能力要求之一。(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学校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不仅存在空间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割裂。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教育与现实世界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障碍,可以生动再现以前的时空世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又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这一切都为问题

15、情境教学拓展了空间。比如,在学习现代市场概念特别是无形市场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课堂模拟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让学生加深感知。在讲到股票的时候,要讲清楚这个操作性很强的新鲜事物,光靠书本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体验上网模拟炒股,了解股票的运作等相关知识,估计这样的课学生会终身难忘。(7)利用学科整合,创设全面、丰富、开放的情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更要把握时机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6、从而使问题情境有学科整合性和时代气息。例如,在讲述中东问题、台湾问题、对外开放等问题时,可以综合运用政、史、地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创设一个真实、立体、丰满的情境,有助于更好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其体验。最后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结束本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1胡兴松问题教学教学研究,1999,(4) 2王国元问题情境设计创意辽宁教育,2005,(1、2)3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个更重要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微观思考之一人民教育,2001,(4)4龚明玉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4,(2)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年第12期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黄 燕 ( 江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