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6942984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3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doc(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试行)中国气象局二六年九月目 录 序言1一、现状和需求2生态气象21、现状22、存在问题43、需求分析54、发展趋势6农业气象71、现状72、存在问题103、需求分析124、发展趋势13二、设计原则15生态气象15农业气象16三、发展目标17生态气象17农业气象17四、系统结构与功能18系统总体功能和结构18观测201、生态气象观测202、农业气象观测20卫星遥感监测21预测与评估221、生态气象预测和评估222、农业气象预报、预测和评估26服务281、生态气象服务282、农业气象服务34信息与技术保障371、信息处理372、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信息的传输383、生态

2、与农业气象观测信息的存储与检索39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391、生态气象392、农业气象42教育培训43五、业务流程44业务流程44技术路线471、生态气象472、农业气象47数据流程48产品定义511、生态气象产品定义512、农业气象业务产品定义53(四)业务管理流程541、国家级管理职责542、省级管理职责553、地市级管理职责55六、业务分工55国家级561、国家级业务任务562、国家级业务产品(含指导)56省级581、业务分工582、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布局593、业务指导产品62地市级631、业务分工632、主要产品64县级651、业务分工652、主要产品66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与其

3、他相关轨道业务的关系66七、保障措施67运行机制671、科学规划,合理设计672、建立自上而下的逐级指导机制68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68人才队伍681、人员编制682、人员培养693、加强单位合作,促进人员交流69法规标准691、业务规范702、标准体系70(四)加大投入71八、实施计划712006年9月-2006年12月712007年16月712007年16月712007年112月722008年112月722009年1月12月7273序 言为大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分方案的要求,参考有

4、关单位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特制订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方案。生态气象业务服务是指生态监测、生态系统演变的评估预测以及生态建设保护中的气象服务等工作。生态气象业务是通过对有关生态因子监测,研究气象条件与生态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实时发布监测与评估报告,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主要业务服务包括生态观测、生态监测评估、预测以及生态建设气象可行性论证和服务等工作。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是指围绕新农村建设和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问题,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科学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防止和减轻农业自然灾害影响,加

5、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推进新农村气象服务等工作。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包括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服务、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预报和防御对策建议制定等。在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了农业气象业务包括监测、情报预报、服务及灾害评估与防御对策,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等。改革重点是: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改革观测方法;健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和农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评价系统;建立食物安全气象保障系统,开展粮食产量预报;进一步发展“农网”等社会化服务手段。生态领域中的气象业务包括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预测、

6、评估和服务等。改革重点是:逐步建立以卫星遥感为主、地面监测为辅的典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省级典型生态系统的气象预测和评估业务系统。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实行国家、省、地、县四级布局。一、现状和需求 生态气象1、现状从国外看,生态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国际上开展了与生态系统有关的许多观测计划和研究试验,如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国际生物学计划(IBP)等。2001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支持发起了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计划(MA),研究评估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

7、响。许多国家还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网络,通过项目及计划的实施,逐步加深对全球及区域生态问题的认识。1993年,美国安德鲁站开展倒木研究,之后建立长期生态研究网络,收集、存贮、分析和解译那些布设于英国各地的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观测点上,驱动环境变化和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的自然、化学和生物因子的长期观测数据。另外,国外生态工作的另一重点是加强生态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下垫面状况的观测并引入气候系统模式,来进一步认识下垫面状况对气候系统模式的影响,以此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准确率。从国内看,从国内其它部门看,以研究为目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已经开展多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

8、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共有36个生态试验站,分布在全国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代表区域内。林业部门建立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FERN)等等。在过去农业气象业务基础上,气象部门生态气象工作开始起步,生态气象观测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得到发展,主要体现在:生态气象总体设计工作逐步展开。近年来,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恶化、水资源短缺的实际以及气象部门开展气候系统研究、气候变化评估等工作的需要,积极启动了生态气象工作。一是加强指导,科学指导全国生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工作,2002年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气象部门开展生态监与信息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开展生态监测和信息服务的基本思路、

9、主要内容,较好地发挥了指导作用。二是制定下发生态气象观测规范(试行)、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为开展生态观测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生态监测和评估业务服务工作初见成效。2005年,中国气象局制定并下发了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各省(区、市)气象局据此规范要求按季度开展了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服务,正式发布了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产品,取得了一定进展,二是一些省(区)气象局针对本省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和重大生态问题,通过对地面生态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生态监测评估服务。三是一些省(区)气象局结合当地生态治理工程,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退耕还林(草)的工作规划、退耕还林(草)

10、效果评估和当地生态监测和评估工作,为当地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存在问题总体看,针对我国生态与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气象部门在利用站网、技术、资料优势开展生态监测、预测、评估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顶层设计不到位。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发展规划尚未制定,有关生态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业务布局、技术路线、业务体制等重大问题仍在探讨之中。观测系统比较薄弱。气象部门生态气象业务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建立合理的生态业务观测网络,现有的生态气象观测网络还不能满足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方面业务服务的需要。完整的生态气象业务流程尚未建立。地面监测信息的上传、卫星遥感信息的下达,各种观测信息质量的监控

11、、融合与处理,各级业务平台的建立及业务产品的制作,产品的提供等业务流程都尚未完全建立。相关单位之间的分工合作尚未明确。生态气象业务牵涉到地基、天基、空基观测,信息的上传和下达,天气、气候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业务的支持,研究与业务的合作等。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分工、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需要尽快建立与完善相应机制的重要问题。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生态气象是气象部门的一个新的领域。气象部门生态气象领域的人才严重匮乏,远不能满足生态气象业务开展的需求。3、需求分析发展公共气象的需求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是摆在各国政府和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生态和气候变化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由于这些问题

12、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相互间作用,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单独回答。新农村建设也涉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气象科技支撑等重大问题。这就迫切要求利用气象部门的站网和技术优势、数据资源,从生态学的角度,调整建立与之适应的地面站网与遥感平台相结合的观测系统,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等主要功能,水、土、气、生等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主要生态环境灾害问题等进行监测、预测和评估,不断推动公共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出贡献。发展安全气象的需求近年来,重大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损失和制约。由于多年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中忽视

13、了可持续性,许多经济活动都为粗放型、高能耗、高污染,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造成了生态赤字。气象灾害对农业、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也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国家公共安全、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形势要求,必须从气象观测、分析和评估方面,加强生态状况及相关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努力为我国公共安全提供科技保障。发展资源气象的需求中国先后缔结或参加了多项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上述国际公约要求生态监测为气候系统、气候变化提供土壤湿度、土壤热通量、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植被指数、土地类型、荒漠进退等生物圈和陆面过程的重

14、要参数。同时,农业生产力布局与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密切相关,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风能与太阳能资源普查与开发利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都要加强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业务,推进资源气象业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依据。4、发展趋势(1)气象与生态结合越来越紧密。天气气候条件成为广为关注的不同时空尺度生态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2)国际与国内结合越来越紧密。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空间尺度趋于全球化,时间尺度更加长期化。我国西部生态系统评估、湿地保护等工作是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IGBP等国际重大项目计划有机组成部分。(3)宏观与微观结合越来越紧密。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的综合监

15、测与评估,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专项监测与评估,特别是海陆气生的耦合更体现了这一趋势。生态定位式网络观测也越来越自动化;观测项目多样而手段多元化;RS、GIS和GP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数据获取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4)科学研究与业务服务结合越来越紧密。所研究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并趋于综合化。研究目的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现象发现、规律解释、机理阐明,而是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管理,特别是生态预测预警成为当代生态学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5)评估与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生态监测评估结果的应用成为领导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研究成果表达区域数字化和图像化。农业气象1、现状农业气象观测我国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640个,其中,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400个,二级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