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探讨.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6930158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质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水质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水质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水质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质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质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探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质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探讨中五班 庄重 成蕾指导教师 聂金昌 吴岱峰 马峰(本文在教育部、周凯旋基金会和中国科协举行的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中获提名奖,在教育部、中国科协、环保局等举行第六届全国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获三等奖)摘 要 史氏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28种鲟鱼种类之一,是生活在水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经济价值。蚌埠市五河县特种水产养殖场1999年底开展了省内首家史氏鲟人工养殖工作。蚌埠二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发展鲟鱼这一珍稀鱼类自然种群的目的出发,于2000年3月起参与了这项工作。通过近一年的养殖实践,我们就水源、水温、理化指标等水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得出

2、了基本结论:影响史氏鲟在本地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质问题。为史氏鲟的异地保护和在自然水域中放养积累了经验。关键词 史氏鲟 水质 苗种一、选题目的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起源于约二亿年前的中生代,是生活在水中的“活化石”。史氏鲟对于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上共有鲟鱼28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欧洲东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的东、西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已公布其中的12种鲟鱼处于濒危状态,6种处于极危状态。我国现有中华鲟、史氏鲟、白鲟和达氏鲟等8个种。1997年,史氏鲟被列入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公约附录 II 项目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保护鲟鱼这一珍

3、稀种群的目的出发,我们自2000年3月参与了五河县特种水产养殖场的养殖工作,并对史氏鲟的生长与水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标是拓展史氏鲟的地理分布,实现其在不同纬度地区的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中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从而实现史氏鲟的异地保护。二、实施过程史氏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一带。野生史氏鲟为亚冷水性鱼,平时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沙砾底层的水域,其适温范围广,耐低温,可生存水温为133,喜弱光。野生史氏鲟是肉食性鱼类,常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而驯化后的史氏鲟在人工喂养时可选择沉性颗粒饲料。与其它鲟鱼相似的是史氏鲟的性成熟晚,雌鱼要经过913年性腺才可发育成熟,雄鱼需67年。生殖周期较

4、长,一般在2 4年。史氏鲟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年增23Kg。1999年底,我们走访了蚌埠市水产局和环保局的有关专家,并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养殖史氏鲟的资料,对史氏鲟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2000年3月21日,我们课题组的同学们来到了五河县特种养殖场,并动手参与了一批广东中山史氏鲟苗种(指水花到10cm阶段)的放养过程。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室内饲养池进行消毒、注水,然后按养殖要求投放苗种。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发现水温控制极其重要。场里原先的做法是:先将河水用水泵打到鱼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晒、沉淀及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水体状况会明显好转。若水温合适(如本地的46月份和10-11月份)便可直接使

5、用。地理知识告诉我们,深层地下水的水温是相对恒定的。于是我们建议场方打了五口深井,这样,当池水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使用水温保持在18左右的深井水进行饲养。随着季节的变化,通过河水与井水的交叉使用,使水温始终保持在最适宜的温度,从而使史氏鲟生长速率可达到最大化。我们还定期观察,记录水体的各项理化指标和鱼体的生长情况,并对饵料、鱼病的防治等进行了探讨与改进。比如,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鲟鱼体常被擦伤的原因在于饲养池的池壁不够光滑(用的是原先的甲鱼池),四角为直角所造成的。于是建议场方重新设计和建造了内壁光滑和圆形内角的饲养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夏季气温较高时史氏鲟的红肚子病较为严重(缺氧所致),庄

6、重同学受到场里的泵打水扬法(有意增大电机的功率,加大水的扬程,以达到增氧目的)的启发,为场方提出了一条妙计:在鱼池上方挂一些塑料输水管,再在管口下方各装一个多孔塑料花盘。这样就同时解决了鱼池换水和水中溶解氧不足这两个难题,史氏鲟的红肚子病从此就很少发生了。在饲养过程中我们很注重对积累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水质和水源状况等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三、结果与讨论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发现水质是影响史氏鲟生长的主要因素。适宜水温的伸缩性史氏鲟生长的理论最适宜水温为1826,经过我们的实验,总结出史氏鲟生长速率、死亡率与水温的关系如下图:我们发现,在182温度区间,史氏鲟的生长速率和理论适宜温度下的

7、生长速率非常接近,而发病率却明显降低。相反,25时鲟鱼的生长速率虽然较快,但其死亡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亚冷水性的史氏鲟来说,在温度相对较高时,对其生长是不利的。以上表明,史氏鲟生长的适宜水温存在一定的伸缩性,也就是说,史氏鲟在不同地区生长的最适宜水温也是不同的。我们认为在本地区,它生长的适宜温度可确定为1626。而它的最适宜温度是1620。理化指标史氏鲟对水的理化指标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在老师和市自来水总公司及环保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利用学校及有关单位的仪器设备,如pH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恒温培养箱等,通过反复实验和论证得出了以下数据:表一:主要理化指标对史氏鲟生长的影响基本指标正常值异 常

8、 情 况溶解氧5 10 mg / L溶解氧少,史氏鲟的腹部黄白色的骨板变成红色,如不及时充氧抢救会死亡。溶解氧过多,易得气泡病。酸碱度(pH)6.5 8 .0偏差过大,鲟鱼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总硬度(CaCO3)50 400 mg / L过低生长不良,过高肠道疾病增多。亚铁(Fe2+) 0.5 mg / L过高鱼体表面附着物明显增多,呼吸困难,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表二:不同水源的理化指标对比表水源日期结项目果池塘水深井水2000.4.22000.5.32000.6.22000.4.22000.5.32000.6.2天气阴晴阴阴晴阴水温()131627171718pH7.707.60

9、7.807.927.807.95DO(mg/L)6.213.926.462.662.482.33氨氮(mg/L)2.762.322.500.300.280.32硬度CaCO3(mg/L)133148165257262269碱度aCO3)(mg/L)113116122342345355Fe2+(mg/L)026022116046052047Cl- (mg/L)333533242125色度(度)61118334浑浊度(NTU)20.022.034.524.828.235.4总大肠菌群(个/L)540092009200333高锰酸盐指数mg/L)4.865.505.780.720.950.85亚硝酸

10、盐氮(mg/L)0.0010.0010.0010.0010.0010.001表三:同种鱼苗不同水源同期同法饲养对比表2000.46月苗种产地水温水源对比样鱼尾数样鱼个体平均质量(g)样鱼个体平均日增重(g)广 东1618深井水4008004.551618池塘水(来自淮河)40080067.5以上数据表明:史氏鲟对水质的要求还是较宽的,使用总大肠菌群和高锰酸盐指数均较高的淮河水,并无明显的不适症状。相反,在水温前提能保证时,地表径流水因其营养物质较地下水丰富,溶解氧较高,比深井水养殖效果更好。当然,类似2000年8月中旬,因上游排污过度,淮河水质较差,导致五河县养殖场的大批甲鱼死亡(幸好此时鲟鱼

11、池在用地下深井水)的事件,还是需要我们时刻警惕的。结论:影响史氏鲟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温;史氏鲟在本地生长的最适宜水温是16-20;史氏鲟在本地区的室外养殖是可行的。四、建议与体会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鲟鱼这一珍稀鱼类,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由于鲟鱼性成熟较晚,生殖周期较长,如果遇到异常情况,极易遭受灭顶之灾,建议加强水体环境保护、控制水体污染,尽快制定保护鲟鱼的法规。由于鲟鱼籽价格昂贵,有些地方采取“杀鸡取蛋”的方法进行取卵,应尽快杜绝这一毁灭性的做法。研究表明史氏鲟在本地自然水域的养殖是可行的,应有计划的从池养推广到自然水域放养。更加深入地研究史氏鲟的养殖工作,为其他鲟鱼的养殖积累经验。体

12、会在我们亲身参与史氏鲟养殖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增强了保护鲟鱼这一珍稀种群及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对生物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心。鸣谢在此,我们向曾经给过我们支持和帮助的五河县水产局的领导和专家们,向我们的辅导老师们表示感谢!参考文献鲟鱼养殖研究(论文汇编) 黄凯勤 渔业致富指南杂志专刊相关互联网网址: 中国水产 鲟鱼常见病的治疗 王世权水利渔业 史氏鲟仔鱼消化系统发育与食性研究 易继舫等淡水渔业 史氏鲟养殖技术探讨 苗毓琴 田稀文等附录一:史氏鲟疾病的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史氏鲟出现过感染疾病的症

13、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摸索出一些治疗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列表如下:常见病病 征治 疗 方 案原 因肠 炎肠表面出血,肛门红肿 在饲料中加诺氟沙星、痢特灵,比例为1.5 3 %0该鱼是一种古老鱼类,消化系统进化不完善等红肚子病 鲟鱼腹部骨板变红,严重时会死亡向水中通入适量氧气水中含氧不足(少于5mg/L)体表附着物 呼吸困难,严重时会窒息死亡 经常换水(周期为45天)清洗池子(可用清洁剂)尽量除去水中的亚铁离子 粪便、水锈、饲料等物质附着在体表气泡病 较轻的镜检时会发现鳃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严重的口前两侧沟裂内,肉眼就可看到里面呈线形排列的许多气泡 解决水源中过高的N2或O2,最好是换水源,内服药饵可采用含氟派酸26,干酵母8 12,鱼肝油58,食盐510,大蒜810的饲料,同时可在饲料中加一些新鲜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 水中N2 或O2含量过高(超过10mg/L)我们从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料中提到了鲟鱼还会感染一些寄生虫病,常见的有锥虫病、连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等,但因为我们在养殖过程中清洁、消毒工作做得很好,暂时还没有发现鲟鱼感染上述寄生虫病。附录二:部分活动照片(略)附录三:部分原始资料(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