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网路教学的社交活动现象之探讨.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6922900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在网路教学的社交活动现象之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生在网路教学的社交活动现象之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生在网路教学的社交活动现象之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生在网路教学的社交活动现象之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生在网路教学的社交活动现象之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在网路教学的社交活动现象之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在网路教学的社交活动现象之探讨.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網路教學中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果及滿意度之關係林群傑南台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所m9190217email4.stut.edu.tw陳龍川南台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所lchenmail.stut.edu.tw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果及對教師滿意度之關係。研究的母群為九十一學年度下學期選修南台科技大學全程網路教學課程的學生,樣本為其中之兩班學生,共43人。樣本學生透過網路全程參與整個學期之學習活動,並於期末接受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學生對整體課程以及個別的學習活動之感受,包括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及學習成果三個變項。研究結果如下:1.

2、學生對整體課程的感受: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的任意二變項之間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2. 學生感受的社會面貌是預測其感受到學習成果的重要指標。3. 對於網路教學環境中的六項個別學習活動,學生感受到的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果之間均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鍵詞:網路教學,社會面貌,學習成果,滿意度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presence,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CHUN-CHIEH LINSouthern Taiwan Unive

3、rsity of Technologym9190217email4.stut.edu.twLong-Chuan Chen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chenmail.stut.edu.twABSTRACT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presence,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ty-three students who

4、 completed an online course at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ring the second semester of year 2003 formed the research sample.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sample students to collect data about their perceptions of social presence,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with instruc

5、tor. The results indicated:1. Students perception of social presence in overall cours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instructor.2. Students perception of social presence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their perceived learning.3. Students perception of socia

6、l presence for individual course activitie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erceived learning.KeywordsDistance learning, social presence, perceived learning, satisfaction一丶前言目前國內的網路教學大都是以技術面為導向,而忽略了學生的自我滿足感和師生的互動情形。傳統的教室教學,都是採面對面的授課方式,老師可以用肢體語言來輔助呈現上課內容,所以師生間一般都會有較佳的互動關係,但在網路教學平台上,彼此間看不到對方,同學之間更有可能互不認識

7、,而造成在網路教學平台上比較沒有凝聚力。Chickering, & Gamson(n.d.)指出一個良好的大學教育需符合七項原則,分別是:1. 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在課堂外的學生交流是重要的,可以激勵學生互相學習。在未來不平的道路上互相幫助並思考未來的規畫。2. 發展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團體的努力比孤軍奮鬥更能增強學習,一個好的工作是合作和聯合的,並不是競爭和單獨的。3. 鼓勵主動式學習學習並不是在一旁觀看就可以了,學生坐在教室聽老師授課不會學到更多。學生必須討論所學到的東西,紀錄下來並能靈活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中。4. 給予立即的回饋立即的回應有助於學習。學生需要在評估所學和能力時得到幫助,時常有機會

8、得到建議並做改進。5. 強調以時間為主的任務工作學習使用自己的時間對學生來說是重要的,分配時間就是有效率的學習和教學,因此學生需要訓練如何安排時間做有效率的學習。6. 傳達高度的期待期望更高,將會得到更多,這對不懂得努力或準備的學生而言是重要的。期望學生做得更好,有助於學生實現自我的理想。7. 尊重各種才能和學習的方式有些學生在實驗室研究理論,有些學生有豐富的實作技巧,學生需要有機會去展示他們的才能和學習其他人的工作方式。由以上的原則可知,高等教育特別注重溝通、互動與合作。因此,網路教學更不能忽略這些原則,所以學生相互間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相當重要的。但在大多數的網路教學平台卻忽略了這一

9、點,學校或者教師總是認為把教材放在網路教學平台上,再利用多媒體的方式來呈現就可以達到學習的效果,而沒有注意到學生的感受和網路虛擬課堂上互動的情形。基於以上的觀點,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感受的互動程度與學習成果以及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二、文獻探討過去,只要有一部份的課程活動透過網路進行,就泛稱為網路教學。今日,網路教學有比較清楚的定義,也就是:全部的課程活動均透過網路進行,允許學生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參與學習活動。換句話說,今天的網路教學,學生無須面對面就能完成學業。許多研究認為這種全程網路教學模式提供許多優點,例如:學生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都可以參與學習的方便性與彈性(Jian

10、g, 1998; Matthews, 1999; Swan, et al., 2000)。網路的非同步特性也允許學生不必對問題作及時的反應,而有時間經過比較慎重思考後才回答問題(Berge, 1997; Harasim, 1990)。網路的匿名特性更讓傳統教室中不敢發言之學生,可以比較沒有顧忌的在網路上參與討論。另外,WWW的多媒體與超連結特性更能充分的表達學科內容,方便學生吸收。然而,要享受以上這些網路教學的優點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首先,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必須與傳統教室教學有所轉變,教師由原先的知識傳遞者轉換成學習促動者,學生則由原先的被動學習者轉換成主動學習者(Harasim, Hiltz,

11、Teles, & Turoff, 1995; Simonson, Smaldino, Albright, & Zvacck, 2000)。其次,學生與學生間或教師與學生間必須有良好的互動,才能確保網路上的學習能順利進行。但是,網路教學的學生在網路空間的溝通和互動方式,與傳統教室的溝通方式不同,其最大區別在於:傳統教室的溝通是師生親身參與,也就是身體在場的溝通(in-person communication),而網路空間的溝通是透過網路傳達(身體不在現場)的溝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由於身體不在場,網路空間的溝通和互動缺乏社會面貌(soci

12、al presence),但這是在傳統教室的親身參與溝通方式中最重要的因素,例如人說話的音色、腔調、音量以及瞪眼、皺眉頭、撇嘴等肢體語言,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相貌,以及外在的溝通環境(黃少華、陳文江,2002)。的確,有研究指出網路上的互動比傳統教室沒有效率,因為缺乏面對面接觸(Bullen, 1998; Ward, & Newlands, 1998)。師生面對面(face to face),身體出現在現場(physical presence)對有效率的互動真的那麼重要嗎?這是網路教學研究者必須勇於面對與探討的議題。Moore(1989)認為有三種互動關係會影響學生的網路(或線上)學習效果,即

13、與教材的互動、與教師的互動以及與同儕的互動。當然此三種互動模式並不是各自獨立的,欲詮釋此三種互動模式之關係,可以採用Rourke等人(2000)的線上學習的探究社群模式(community of inquiry model of online learning),如圖一。圖一中的認知經驗(cognitive experience)相當於與教材互動,教學面貌(teaching presence)相當於與教師互動,而社會面貌(social presence)相當於同儕間的互動。由於建立社會面貌的架構必須包含教師的立即回應,因為教師言語上(如幽默感、鼓勵的話)或肢體語言表達(如臉部表情或動作吸引注意

14、)上的立即回應會影響學生的溝通行為。因此,本文中雖僅強調社會面貌(social presence)這個面向,其實也包括師生互動的部分。至於有關教材設計的部分則因為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涉及,本文將不再累述。圖一 Community of inquiry model of online learning(取自 Rourke et al., 2000)社會面貌(social presence)的意義可回溯到Mehrabian(1969)的直接的概念(concept of immediacy),它是說這些溝通行為可增進和其他人更親密和非言語上的互動,他指出非言語上的暗示,如臉部表情、肢體語言和眼睛傳神增

15、加與互動者感覺上的刺激,可以加強更多的熱情、直接的互動。(Rourke , Anderson, , Garrison, , & Archer , 2001)其實,社會面貌是溝通理論的一環,它的定義是:在一個媒介溝通互動過程中,某一個人被其他人感覺其有如親身在場之程度(Short, Williams, & Christie, 1976)。由於網路教學環境中,師生之間以及學生同儕之間的互動都是透過電腦網路媒介,而缺乏面對面的溝通,因此,以社會面貌(social presence)來表徵網路教學環境之溝通互動情形應該是很好且可行的抉擇。一個人被感受到的社會面貌程度越高,表示其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性越好。

16、然而,社會面貌(social presence)出現在網路教學或學習的相關研究並不多。Gunawardena 和 Zittle (1997)曾經發展測量工具並用於探討網路媒介會議中社會面貌與滿意度之關係。Richardson 和 Swan(2003)則修改Gunawardena 和 Zittle的測量工具使適用於非同步網路學習情境,並用以探討社會面貌與學習成效及滿意度之關係。因此,開發這個領域的研究應有其價值與重要性。三、研究方法(一)、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網路教學環境中社會面貌的地位,更清楚的說,就是探討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社會面貌、對教師滿意度、以及學習成果三者之關係。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