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2日侯寨细化课标培训PPT课件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56847680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12日侯寨细化课标培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月12日侯寨细化课标培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月12日侯寨细化课标培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月12日侯寨细化课标培训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月12日侯寨细化课标培训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12日侯寨细化课标培训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12日侯寨细化课标培训PPT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侯寨乡小学数学细化解读课程标 推进会,当前课堂教学中目标的误用 以“目的”代替“目标”。 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含糊其词,难以评价。 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如“使学生树立观点”,目标叙写的基本方法 1.目标叙写时要把握住四项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1)行为主体的表述。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在这堂课中打算做什么?怎样做?而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平时有些老师习惯采用的“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要求的。,(2)行

2、为动词的表述。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例如:“认识”、“说出”、“理解”、等都是行为动词。,知识: 认识、计算、会用、识别、说出、了解、 辨认、描述等。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等. 技能: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 笔 算。 过程与方法: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欣赏、感受。,(3)行为条件的表述。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说明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

3、,应在哪种情况下评价。对条件的表述一般有四种类型:一是辅助手段,如“借助.”;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根据.”;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学习者“通过调查、合作、讨论,从而”。,(4)表现程度的表述。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采用什么程度的标准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应当以大多数学生在经过必要的努力之后都能做到的事情作为行为的标准。如:准确计算、正确解答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这样的叙写就比较规范: 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行为条件 学生 能够准确 说出分

4、数的基本性质。 行为主体 行为程度 行为动词,课程标准分解的基本方法,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8.具体案例,课 程: 小学数学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分解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认识三角形 ”,(一)图

5、示、表格法,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及找出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 句型结构:内容型。 “认识三角形”中的关键词是动词“认识”,核心概念是三角形。,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构建概念图。,定义,特征,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重、难点,重点,概念体系 知识地位,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定义,特征,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无前备经验,表述,归纳,画出,写出,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学生经验,认识是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我们要把它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定义,特征,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有前备经验

6、,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无前备经验,用自己的语言,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借助工具,通过看图,概念体系 行为条件 学生经验,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定义,特征,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无前备经验,表述,归纳,画出,写出,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程度 学生经验,准确,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准确画出,准确,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表述三角形的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能够有条理地归纳三角形的定义。 3、能够借助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4、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二)文字表述方式,

7、 研究教材,进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及编排意图的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等方面。在对教材内容详细解析的基础上,确定课时教学重点内容。(核心概念体系)如:三角形的认识,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的分析、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分析、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心理基础的分析。通过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的难点内容。,2. 研究学段具体目标(本部分知识在所属领域的具体要求) 认识三角形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在课标中具体目标是这样描述的: 认识三角形,3. 研究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要求) 教师用书这样描述:认识三角形的特性。,4.了解

8、学段目标(课标从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这里重点了解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因为这些目标不是一节课或两节课能达到的,需要在每节课逐步渗透。, 研究教材,进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看课本、教师用书) 2. 研究学段具体目标(看课程标准) 3. 研究单元教学目标(教师用书) 4.了解学段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5.制定课时目标(目标分解与重构),叙写时,在单元目标显示: 学段目标(四个方面也就是三个维度) 学段具体目标(本部分知识在所属领域的具体要求) 单元目标(教师用书中要求),5.制定课时目标过程(目标分解与重构),三角形的认识细化后的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表述三角形的特征。

9、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能够有条理地归 纳三角形的定义。 3、能够借助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4、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5、通过联想、猜测、观察、实验、推断、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体验勇于探索的勇气和情趣。,细化解读课标教学设计的格式,课 程: 小学数学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小数加减法(第一课时),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实际上,此次分解采用“教材课标”方向。 寻找课标与本节有关叙述。,1.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

10、的互逆关系。 3.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5.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几个课标囊括句型结构的四种形式,关键词不唯一。 这是一个多课标要求,所以分解只能采用聚合的办法。,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核心之一),概念体系,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估算,小数加法,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小数加减法,隐形知识,知识地位,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一般,一般,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核心之二),概念体系,小数减法,小

11、数加减法的方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估算,小数加法,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小数加减法,行为动词,计算,计算,讨论总结归纳,总结归纳,解决,方法,意识,选择,无适用动词,无适用动词,有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学生经验,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核心之三),概念体系,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估算,小数加法,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小数加减法,行为条件,通过比赛情景,自主探索,两位小数,通过比赛情景,自主探索,两位小数,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归纳

12、,通过讨论总结归纳,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方法,意识,具体问题情境及计算过程,体验性目标,在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时(与整数、加法到减法对比)形成个人体会,习惯,有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学生经验,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概念体系,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估算,小数加法,类比迁移(数学思想方法),小数加减法,行为动词,计算,计算,讨论总结归纳,总结归纳,解决,方法,意识,选择,无适用动词,无适用动词,有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

13、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一定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有稍许前备经验,学生经验,正确,正确,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能用语言全面表达,正确,合适,主动,接受,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1、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法。 2、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减法。 3、能表述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实际上,更多的是理解) 4、能说出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5、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选择合适估算方法。 7、体会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节课应该有多少目标? 知识点就是学习目标吗?,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估算意识和计算能力。 3、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梳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