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56832828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 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 作为一名教学工 _,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拟行路难选自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

2、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 _的 写作本意,去体会 _的 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 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 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 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

3、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xx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

4、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xx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 _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

5、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

6、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

7、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 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

8、,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

9、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

10、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

11、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 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高二语文教案拟行路难】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