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56807596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PDF 页数:91 大小:81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 发展战略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泸沽湖景区 发展战略研究 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泸沽湖景区发展战略研究 丽江泸沽湖省级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丽江泸沽湖省级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目 录目 录 第一章 泸沽湖景区旅游发展的环境分析 2 第一节 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的机遇 2 第二节 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5 第二章 泸沽湖景区的市场定位与战略框架 7 第一节 泸沽湖景区战略研究的出发点和几个旅游发展原则 9 第二节 泸沽湖地区的资源及其特征 10 第三节 泸沽湖地区的产品和市场现状14 第四节 泸沽湖的定位与战略主题体系16

2、第三章 泸沽湖旅游产品的构成与提升途径22 第一节 旅游产品及其开发原则22 第二节 泸沽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提升22 第四章 泸沽湖景区产业群的建设与管理29 第一节 泸沽湖景区旅游产业及产业集群29 第二节 泸沽湖景区区域竞争力模型36 第五章 泸沽湖景区品牌的建设与管理45 第一节 泸沽湖品牌的定位45 第二节 泸沽湖品牌的建设和管理48 第六章 泸沽湖景区的经营与管理模式57 第一节 泸沽湖景区整体开发模式57 第二节 泸沽湖景区投融资模式59 第三节 泸沽湖景区相关利益者关系管理61 第四节 泸沽湖景区质量管理67 第五节 景区顾客服务质量管理71 第六节 泸沽湖景区与四川的合作机制7

3、3 附件 1:一级土地开发中的三种模式77 附件 2:LAC 原则83 第一章 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的环境分析第一章 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的环境分析 泸沽湖地区位于云南西北的丽江市, 在云南省建设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和丽江市建设以摩 梭文化、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东部精品旅游区旅游政策的规划下,面临着重大的发展 机遇。但由于自身自然人文资源、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一些限制性因素,泸沽 湖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在基于对泸沽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泸沽湖发展的战略框架得以 提出。 第一节 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的机遇第一节 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006 年中国人均 GDP 在 2000 美元左右,按照国际发展规律,人均 GDP 在 1700 美元时,旅游 业发展将从原来实行的以率先发展入境旅游为主转向兼顾国内旅游的发展模式, 国民平均收 入的增长促使更多人走出家门,参与到旅游娱乐活动中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黄金时 期。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 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中国先后与几十个国家签订旅游合作协定, 并与包括俄罗斯、 欧盟、 上合组织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形成了

5、积极影响。同 时,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入传播,国际上对中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和谐和会发展的目标给予 高度评价,对中国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高度认同,这些都有益于发 展中国入境旅游事业。 二、我国旅游市场急剧升温,文化旅游的兴起二、我国旅游市场急剧升温,文化旅游的兴起 从 1999 年至今,旅游市场消费与需求持续增长,中国国内旅游需求市场的发展进入了 一个稳定的时期。旅游消费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旅游从原来以观光型为主逐步转为 以小团队和定制化的旅游方式为主,旅游将逐步步入体验经济时代。 同时旅游提供的产品也从原来的山水风光型转变为以度假型、 文化体验型、 文化研究型、 生态旅

6、游等类型为主。为了形成地区差异化的特色,各地纷纷开发以地域文化资源为特色, 以满足消费者体验为目的的体验式产品。文化旅游逐步成为满足消费者了解地区差异、增长 民族文化知识的旅游方式。 三、滇西北旅游线路在国内旅游地位的不断提升三、滇西北旅游线路在国内旅游地位的不断提升 滇西北地区在国内旅游开发中时间较晚, 但却因为保住了一些高品味的自然人文资源而 形成了目前独特的优势。随着大香格里拉计划的实施,滇西北的丽江、迪庆、怒江州市形成 了云南新的旅游景点。随着消失的地平线 一书中提到的香格里拉在国际上带来的持续影 响,以及云南省政府在欧盟等地旅游推广活动的实施,滇西北旅游路线在国内外旅游目的地 中地位

7、不断获得提升。泸沽湖地区地处两省交界,是天然的旅游中转地和重要的大香格里拉 旅游中心枢纽和旅游必经之地,具有长远的发展远景。 四、泸沽湖景区发展面临有利的政策环境四、泸沽湖景区发展面临有利的政策环境 按照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在“十五”及以后的 15 年,按照“一个旅 游中心、五大旅游区、六条旅游精品线、八大特色旅游产品、三个旅游圈” 进行总体布局和 开发。从而形成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精品旅游线。 丽江古城由于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 和世界记忆遗产(东 巴文化) 而蛮声海外。作为丽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泸沽湖地区共享丽江世界遗产带来的声 誉和知名度。 在

8、丽江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 明确提出着力打造以古城民族文化和玉龙雪山为主体的综 合性旅游精品示范区,以摩梭文化、泸沽湖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东部精品旅游区,以老君山 自然遗产为重点的西部精品旅游区,并把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老君山打造成为国 家的级景区。 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宁蒗彝族自治县旅游业“十一五”计划及 2020 年长远发展规划 、泸沽湖省级旅游区总体规划 的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泸沽湖为 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遗址景观、自然资源,打造 5A 级景区。 五、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五、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泸沽湖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水平均深度 40 余米,最深处达 73

9、.2 米,仅次于抚仙 湖,位居全省第二位。自然环境破坏较小,水质洁净,湖水清澈蔚蓝,最大能见度为 12 米, 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世所罕见的至今未被污染的处女湖。 泸沽湖景区具有神秘色彩的神山即雄峻挺拔的狮子山、有海拔高低悬殊、垂直性差异明 显而形成的“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有地下迷宫“碧玉溶洞”、被誉为 “天下第一神汤”的“永宁温泉”,有雄奇壮丽的飞瀑流泉,宏伟崇丽的殿宇寺庙,古朴淳 厚的民族风情等,这一切,使得泸沽湖地区具有度假、观光、休闲的旅游价值。 六、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六、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 泸沽湖除了自身具备的独特自然资源外,还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除泸沽湖地区

10、誉为 “人类活化石” 的摩梭母性文化、古老灿烂的彝族毕摩文化、原始宗教达巴文化等各具特色 的民族文化外宁蒗县还有永宁扎美喇嘛寺、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屯兵遗址日月和等人文景观。 这些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共同构筑了泸沽湖景区特有的人文社会环境。 泸沽湖湖边的摩梭社会是一个母性社会,湖周围以永宁坝子为主居住着三万多摩梭人, 至今仍保留着传统而独特的母性文化,其中包括奇特的“走婚” 习俗,尽管面临着旅游者和 现代文明的冲击,却仍在变通地延续着。 泸沽湖的旅游开发,一方面有助于强化丽江在滇西北地区旅游的品牌形象,使丽江在大 香格里拉旅游圈中处于中心位置;另一方面,泸沽湖地区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使它具备成

11、为一个集观光、文化研究和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类型为一体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七、初具雏形的基础设施环境七、初具雏形的基础设施环境 交通方面,丽江至宁蒗的旅游新三级公路已于 2003 年通车;宁蒗县城至泸沽湖景区的 旅游公路已全程铺建成柏油路和弹石路面;从攀枝花市到宁蒗县城、从大理州祥云县到宁蒗 县城的公路部分铺建成柏油路面和弹石路面;泸沽湖景区至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乡的旅游环湖 公路已通车,全县 16 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通公路。 在宾馆酒店方面,宁蒗县城已建起了 400 多个标间,泸沽湖景区已建起了 4000 个接待 床位,而且建起了一批民俗旅游接待设施。培育了宁利白草园、红桥女儿珍、黄腊老等购物

12、 店。 通讯方面,宁蒗县 16 个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旅游公路沿线及乡(镇)所在地均 已修建了移动电话发射点和寻呼机站。 交通、宾馆设施、通讯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泸沽湖地区进行旅游开发初步具备了 条件。 第二节 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第二节 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一、旅游资源的脆弱性 泸沽湖地区地处云贵高原西部, 大山的阻隔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了今天独特的摩梭人文 化,在与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建筑、服饰、节日、礼仪、宗教信仰 等人文景观和文化内容。 但旅游开发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影响是巨大的。 旅游开发给当地传统的文化

13、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1)民族文化商品化。原 有的民族文化精华成分有可能流失,甚至远离其文化的宗旨和内涵;2)可能使民族文化展 示庸俗化。不能区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混杂展示或把糟粕当精华;或者人为制造假 民族文化;或者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感情,把一些少数民族不愿意拿出来展示的文化要素搬上 市场;或者民族传统丢失,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使该地区对旅 游者不再有吸引力。 旅游开发还给泸沽湖带来了森林植被退化、 泸沽湖湖泊淤泥淤积、 垃圾处理、 污水处理、 能源等方面的问题。 旅游开发对湖区自然生态、森林植被造成了负面影响。摩梭人典型的“木楞房” 是由木 料垒筑而

14、成的四合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向更多的游客提供住宿条件,目前所修建的 新房不再是摩梭人传统的住宅,而是高达三层或四层用于发展旅游业的“木楞房”。宾馆的 建设再加上每年的烧柴、篝火等的木材需要。现在泸沽湖四周的树木大量减少,一些小山已 成了秃顶,失去了泸沽湖神秘的自然景色。 森林的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又造成湖泊严重淤积。为发展旅游业而修通的环湖公路,加 速了对原有森林植被的破坏。据查阅有关资料,泸沽湖流域流失的泥沙量每年达 200300 吨,严重威胁着泸沽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垃圾处理方面,由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日常垃圾剧增,在落水尤其明显。 污水处理方面,已经建立了污水处理站,但由于管道

15、问题,日常污水问题仍然没有得到 彻底根治,仍然存在隐患。 能源压力方面,在落水由于旅游收入的增加,液化气、电、沼气池等能源的使用,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的压力,但泸沽湖沿岸的许多地方仍然是靠烧柴为主要能源,这对泸沽 湖的森林保护仍是一种威胁。 二、社会各界参与景区开发的热情很高,有过度开发的危险二、社会各界参与景区开发的热情很高,有过度开发的危险 当前,鉴于泸沽湖地区旅游发展的前景,对泸沽湖地区的开发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泸 沽湖的发展不是开发不足的问题,而有过度开发的危险。过度的开发极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 费和对生态环境及传统文化的破坏。 三、两省各自独立开发景区,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三、两省各自

16、独立开发景区,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泸沽湖地区由于历史的因素,造成由云南和四川两省共有,两省都各自独立进行开发现 状。这既可能造成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又可能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造成对核心区域划分、 市场定位、产业管理、品牌塑造上的不同,最终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可能由于过度开发 造成对摩梭人文化的破坏。 四、景区内不同村落、不同群体的利益难以协调四、景区内不同村落、不同群体的利益难以协调 泸沽湖景区村落和居民由于距离泸沽湖的远近、参与旅游开发的时间长短、占有资源的 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 这些群体之间利益的协调是否得当关系该地区长远和稳定的发 展。 五、周围优质旅游资源聚集,客源竞争比较激烈五、周围优质旅游资源聚集,客源竞争比较激烈 泸沽湖身处丽江,周围有不少优质的旅游资源,云南的昆明、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 僳族自治州的大理、丽江古城都有很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位,很难把游 客吸引到泸沽湖来。 表 1.1 不同区域旅游资源比较 旅游地 内容比较 昆明香格里拉大理丽江古城泸沽湖 资源特色 文化自 然资源 均衡, 知 名度很 高, 吸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