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671013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古诗词赏析总复习一班级:_姓名:_(一)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词语杰斯。问边: 征蓬:胡天: 孤烟:二、翻译下列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首联描写了边塞情势,从“出汉塞” “入胡天”即知与胡人只有一箭之隔。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塞前沿。 ( )2、这首诗是王昌龄边塞诗的力作,全诗写得粗犷豪放。 ( )3、颈联中的“大”写出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孤”字则突出了景物单调, “烟”与“孤”结合更表现了边塞的凄凉,人烟稀少。 ( )4、此

2、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主要在于颈联写得太好了,意境深远,画面开阔。 ( )(二)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词语解释。商女: 后庭花:二、翻译下列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诗人夜泊秦淮,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 )2、 “烟笼寒水月笼沙” ,写迷蒙的夜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的岸沙。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 )3、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 “不知”二字

3、,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 )4、这首诗一直被看做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情景交融,直抒胸意,极具神韵。 ( )(三)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词语解释。百花残:_ 蜡炬:_晓镜:_ 但愁:_云鬓改:_ 无多路:_殷勤:_ 探看:_二、翻译下列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 “相见时难别亦难” ,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相见难,所以相别之时就更加难舍难分了。两个难字,凸现两个

4、人情深意厚。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是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有的离愁别绪,景语亦情语。 (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警句。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 “丝方尽”隐指“思方尽” , “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真是新奇而巧妙。 ( )3、最后两句诗是强作宽慰之语,女子明知男子要与之离别到很远的地方,蓬山已非人间之境,其远可想而之,但却说是“无多路” ,且月“青鸟”经常传递信息。 ( )4、曲折深婉,构思精巧,感情沉郁,是本诗的特色。 ( )(四)浣溪纱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5、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词语解释。香径:_二、翻译下列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起句即由景触情,无端的伤感弥漫在字面上。 ( )2、时值初春,目睹小园的一切,难免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和今年的初春相比真有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似乎一切都在变化,让人琢磨不透,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里涌出千古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这无限美好的夕阳,西下了几时回来重现斜晖异彩?(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 “天然奇偶” ,

6、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 ( )4、结尾句“小园香径独徘徊 ”,更为直接地抒发寂寞和忧伤。 “独徘徊” ,可见词境中只有词人独自一人,独自饮酒,独自伫立亭台。句中“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 “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的春天,大好的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五)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词

7、语解释。把酒:_ 宫阙:_ 归去:_婵娟:_ 何似:_ 恨:_琼楼玉宇:_二、翻译下列句子。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词开篇的发问,问得痴迷,不过这是因为是人思亲而生寂寞所至,因而也真切。 ( )2、词上片写诗人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词中表现了此人乐观豁达的胸怀。 ( )3、下片是写词人月下“无眠 ”的情状及对人的深思、探求,其中有埋怨,有自我宽慰。 ( )4、全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充满情怀,所以无忧伤哀愁可言。 ( )(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

8、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词语解释。涕泪:_ 却看:_何在:_ 漫卷诗书:_二、翻译下列句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这泪里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 )2、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此二联把全家人的喜悦都表现出来了,“愁何在” ,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喜欲狂” ,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动的表现了

9、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感情的巨大变化。 ( )3、 “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个 “下”字、一个“向”字,生动的表现出战乱平息后,诗人终于得以还乡,一路寄情山水的喜悦心情。 ( )4、全诗是诗人的感情流露,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是杜诗乃至唐诗中的精品。 ( )(七)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伶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词语解释。怜: 幽草: 深树鸣:野渡: 自横:二、翻译下列句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首句中的“怜”为可爱之意。该句着力渲染了车马不至、尘埃不染的幽静情景。 ( )2、第二句从

10、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不了解人间愁的黄鹂在林荫深处自由唱歌的情景。 ( )3、末两句勾画了暮色苍茫,晚雨急至,诗人斜倚在无人驾驶的小船上,任凭雨打潮拍,悠然自得的图景。 ( )4、全诗为我们展现的就是 醉翁亭记所描绘的“尤美 ”“林壑”中一副深山野渡的画卷。( )(八)约客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翻译下列句子。黄梅时节家家雨。闲敲棋子落灯花。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 “黄梅时节家家雨” ,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时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 ( )2、 “青草池塘处处蛙” ,已经是夜

11、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雨声、蛙声烘托出热闹的氛围。( )3、 “有约不来过夜半” ,长时间的等,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敲的力量一大也就震落了灯花,第三句虽是点题,却是平平带过,带出第四句这一绝妙佳句。 ( )4、 “闲敲棋子落灯花” , “落” 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面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 ( )(九)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词语解释。雨疏风骤: 残酒: 卷帘人:二、翻译下列句子。应是绿肥红瘦:_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2、” 。1、 “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含有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 )2、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对春光的惜别和伤感。 ( )3、词中“绿肥红瘦”四个字,表达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深情,为千古名句。 ( )4、该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感叹,层层拓展深入。 ( )(十)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一、词语解释。行人: 可怜:二、翻译下列句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_三、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 “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是诗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 ( )2、上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恋,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 )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