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667176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生活的第一精神需要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关读书内容的体悟老 崔 当前,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已形成一股迅猛的教育思潮,在各行各业蔓延且深入人心,而读书这一获取知识,增强智慧的学习最基本的方式已成为人们提升生命质量,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尤其是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对读书活动的意义、价值有了更深的体悟:他在此书给教师的100 条建议中,有 30 多条建议论及了读书,其中有十四、五条专门进行了阐述。这无疑为我区教委全力推进的“三读”活动做了最好的注解和旁证,他似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又如当头棒喝,令我们顿悟警省,也正如他所言:“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

2、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 ”说的再严重一点,早晚被淘汰出局的,因此,我真切希望:让书香飘洒、弥漫学校、家庭每一个角落,让书香四溢,浸润每一个人的心田,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人生的第一精神需要。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学校是文化场所,理应成为书籍的王国,成为师生精神的寄居地和策源地,成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先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书籍应当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占首要地位。 ”可现实的问题是:“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 , “许多学校的一个最大弊病正在于精神

3、生活中缺少书籍。 ”学校里没有有价值的书可读,没有一群孜孜以求的读书人,真乃滑天下之大稽。光阴荏苒,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学校的现状又如何呢?其一,没有有价值的书可读。学校里的藏书,大多数是十几年前完小验收时“七拼八凑”的,当时也号称人均多少册,藏书多少万,可大多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的“陈书” 、 “旧书” ,时代发展了,什么都在变,可我们的藏书并未“与时俱进” 。十几年来,购新书者瘳瘳无几,而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的硬件上了,缺少的是一种文化底蕴,缺少的是书香,缺少的是精神形象。其实,我觉得作为一所学校来说,真正堪为“硬”的应是易卷易折的“软书” 。而没有令人废寝忘食、爱不释

4、手、魂牵梦萦的有价值的、学习的物化载体,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营造书香校园势必大打折扣;其二,有书不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教师们却两耳不闻窗外事,热衷读的只是教材和教参,也因而让图书馆里的书结网沾尘,沉睡不醒;其三,无处读书。读书,讲求的是一种心境,需要一种宁静的环境,试问:有几所学校有个像样的阅览室呢?有几个家庭有个像样的书房呢?其四,无人督读。读书需要一份执着,需要一份毅力自不用说,但也同样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外部督导机制,而“读书的需要是学生、教师集体的全部精神生活培养起来的” ,因此,更需要一种氛围。凡此种种,都是客观因素,关键还是在于上自校长、下自教师的主观意志。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

5、在教学条件、设备、环境等诸方面与别人无可比拟,但是在通过读书提升群体的文化品味、精神气质,走内涵发展之路方面应该是与别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这是缩短差距的一条绝佳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不提高整个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学校要改进教学,提高知识质量,就简直是不可能。 ”“我认为,在农村学校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气氛。应当使书籍在家庭和学校里占统治的地位。 ”总的来说,应当使农村生活的世界成为思考、书籍、阅读、深深地尊重知识、科学和文化的王国。 ”“农村现在迫切需要精神丰富的、在智力上多方面发展的、能够驾驭青年的思想的教师。

6、”“农村需要千千万万个精神丰富的教师。 ”精神何以丰富?读书是第一需要!因此,我觉得,要解决如上问题,就要重建读书文化,首要问题就是让其“物化” ,实实在在落脚着地,建议如下:其一,加大学校资金投入。北京市教委 2003 年 12 月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通知 ,其中规定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每年的教育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设立图书专项经费,保证中小学图书馆(室)购买图书资料的需要。 ”“图书馆每年要剔旧更新图书,一般每年新增图书比例应不少于藏书标准的 1%。 ”还规定了小学人均藏书量 1530 册,报刊种类 4060 种,工具书

7、、教学参考书 80120 种。可谓要求明确,指标硬性,这的确是广大师生的福音。而真正能否达标,关键还取决于校长的决心、恒心及其责任意识、精神追求。因此,校长要把有计划的源源不断的补充新书当作一种使命而为之,为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组织全体教师编制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选择了专供学生在中小学时代阅读的最宝贵的书籍 600 种,后增置 900 种。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组织编辑并向中小学师生推荐的必读的各 100 本书可纳入学校的购书计划。其二,鼓励教师个人购书。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每个月买三本书,并劝戒“建立起自己的藏

8、书” 。教师工资中每月都有书报费,因此,学校在积极鼓励宣传的同时,规定教师每年必须订阅教育报刊、购买书籍的数量,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藏书量。教师购书更加体现了兴之所致,更加体现买书的实用价值,可谓善莫大焉。愿每一名教师都能坐拥书城,饱学诗书。其三,鼓励家长为学生买书。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参与学校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家长把为学生买书作为提升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性情的最重要的智力投资,与此同时,号召学生节省零用钱、利用压岁钱买书,从而提高家庭藏书量。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 200250 本个人藏书,此举

9、尚可借鉴。其四,提供学习场所,实现资源共享。每一所学校都要有一个静谧优雅,充满文化氛围的师生阅览室。苏霍姆林斯基把其称为“思考之室” ,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策源地” ,并且讲到“当少年在思考之室里读过几本书而体验到认识的乐趣以后,他才会在家里看书。 ”教育部的通知中对图书阅览室的资源设置提出了较高标准,并号召“有条件的学校可按学科分类调协阅览室的电子阅览室、电子资料室。 ”“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实现网上电子图书资源共享” ;在每一个班级要建立书柜或开放性书架,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书;每一个家庭或有专门书房,或独僻一隅专门作为读书的场所。而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加强思想的传播,鼓励师生将手中的好书“

10、送”入阅览室、班级书架,充分发挥书籍更大的使用价值。其五,配好喜爱读书,有一定文化积淀、责任心强的专职图书管理员。如何让学校里这些“沉睡的巨人”苏醒过来,活动起来,流动起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个称职的图书管理员,真正热心报务于广大师生,确保图书、阅览室全天候向师生开放,并向他们推介好书,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其六,形成有效机制,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读书虽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催发读书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一种氛围,一种有效的推动机制,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因此,学校要成立读书会、文学社,举办读书节、读书沙龙、论坛,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故事会、演讲赛,读书征文、读书心

11、得交流等活动,此外,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价监控机制、奖励机制,一时解决不了“我要读” ,就先以“要你读”为突破口。总之要营造出浓郁的全员参与的读书的良好氛围,形成一种强大的“读书场” ,把广大师生“吸”进来,从而让读书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讲到:“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也正是因为这种知识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占据他们注意中心的不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 ;因而能够驾轻就熟、随机应变、游刃

12、有余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让课堂真正迸发出生命活力,真正是为了上好一节课,一辈子都在备课,把知识装在头脑里,其因由“就是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友谊。 ”他还坦言:“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 ”“而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知识的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习经历是最好的写证:用三年时间自修完学校所有学科的教科书和主要的教学法

13、参考书,把学校教科书里的全部习题都解答出来,不断注视跟学校教学大纲有关的那些科学的最新成就和进展,带着浓厚兴趣阅读遗传学、自动学、电子学、天文学方面的科学著作,桌旁放着一堆堆的笔记本,里面都有几千条从杂志里摘录的材料和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资料,真可谓博览群书,底蕴深厚,令人钦佩、折服,也正是他有着丰富的学习经历,从而积累了精要的诗书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移植。1、通读教材是最实用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 “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

14、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在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 ”真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横纵关联性,强调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学习观。我们推进的教师通读教材活动是对此最好的践行,有望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研究,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力。2、学习的过程,必须坚持独立思考,自我反思。“学而不思则罔” 。苏霍姆林斯基讲到:“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因此,

15、必须坚持“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要学会联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相联系,自省反思,独立思考,切身体悟。好读书,一定要“求甚解” 。切不可人云亦云,迷信权威,盲目崇拜,切不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食古不化。也只有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加以有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其力量才是无穷的,否则再多也一无用处。苏霍姆林斯基讲到:“你要学会减轻自己将来的脑力劳动,这就是说,你要为将来创造时间的后备。为了做到这一点,你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现在我大约有四十种笔记本,每一种笔记本都是用来记录那些鲜明的而又好象一闪即逝的思想的。 (它们有这样的脾气:在头脑里出现一次,就再也不复返了

16、。 )我还把读过的书里最有意义的东西记在笔记本里。这一切到了将来都是需要的,都有利于将来的脑力劳动。你把自己记笔记的制度建立起来吧,要悉心保存你从书籍里汲取来的东西。 ”而提升思考力的有效办法是写读书心得、反思型案例、教学随笔或日记,在这些方面,很多人未能身体力行,有的虽然再做,但又往往是为了应付差事(学习任务)或缺乏恒心,让这笔财富付之东流。因此,我们应大力倡导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把这些工作先做起来,其重点是写教育随笔或日记。苏霍姆林斯基讲到:“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此外,我们在学会思考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将学思所得转化为教育力,在行为层面落实应用,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讲到:“所谓发展智力,这就是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 ”“只有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而让知识真正“活”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