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667054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探索rl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叶远帆哺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当今大学校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成长不容忽视。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关键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当今大学校园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群体健康成长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家庭经济困难带来严重的精神压力,进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对这些学生,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他们,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思想状况。因此,解决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了解掌握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切实教育措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

2、心理咨询工作,培养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已成为高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面面观高校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增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的心理承受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1缺乏自信、自卑和自我封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都缺乏自信心。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懦弱、心虚、胆小、不敢面对挑战。但是他们内心充满抑制和痛苦复杂情绪。已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变得自卑,独来独往,怯于参加集体活动。对同学之间的交往处于消极被动、排斥,尤其是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更加自怨自艾,行为孤僻、冷漠,造成心理封闭、

3、自信丢失,人格上自我萎缩、自我拒绝等自我意识的偏离。2过度的自尊、敏感他们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不需要怜悯和同情。出于自尊,过分自我保护和过分敏感,不愿申请有困难补助;出于嫉妒,表现为偏执和高傲,不愿接受别人和学校的帮助。3持久的焦虑,内疚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压力大、思想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一种焦虑和内疚的状态。对家庭经济状况的焦虑,自已上大学而使父母含辛茹苦、负债增加而内疚。过度或持久的焦虑,损害了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产生。4依赖虚荣。攀比心理国家、社会都非常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拿出大量资金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保证他们!Ql!QQ竺:!塞幽顺利完成学业

4、。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在他们中部分人产生“等、靠、要”的心理,认为国家的资助是应该的,缺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强的虚荣心、好面子、好攀比,以表面的要强来掩饰内心的自卑。编造各种理由不断向家庭要钱,而他们自己却不节俭,不愿勤工助学,怕同学知道家庭经济状况而难堪。虚荣心让他们人格扭曲。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可能使他们以不正当手段取得钱财,进而走上犯罪道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1改变工作思路,更新工作观念改进济困工作模式

5、。营造关爱氛围。高校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和育人意识。争取做到“资困扶志,助学育人”相统一。目前高校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只注重在经济上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济困工作必须更新理念,改进工作模式,淡化特困生”提法,以生活补助与大学生自助、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最为有效的方式是,设立多元化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从而在解决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使他们自身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力开辟知识、技术型岗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另外,开展多种形

6、式帮困关爱活动。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充满亲情、友情和关爱的集体。在学习上关心,在活动中指导,在生活中交流。逐渐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心态和健康、健全的人格。2加强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一般具有意志力强、能吃苦耐劳,教育探索有进取心,有抱负等优秀品质。辅导员、班主任要肯定他们。赏识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强化自身优秀品质。加强励志成材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建立生活、学习的信心。3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当今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活具有

7、开放性,社会风气从各方面到影响到校园。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贫困。贫困是暂时的,国家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来改变经济困难的状况。引导他们认识到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党和政府、社会以及学校的戋心、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及学校的帮助,既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又是对他们的期望。让他们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4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人格(上接第139页)针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资助、教育、引导以外,更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因此,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心理健

8、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发现他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学分析,提供科学援助手段,切实帮助他们改变自我偏执、心胸狭窄、孤独封闭、意志消沉、精神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疾病,摆脱世俗的羁绊,树立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人格特征,战胜自我,使他们身心健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l】李辉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青年探索,2003(04)【2】龙小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09)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创造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增进自我认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增

9、强自信心,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范围,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从而顺利就业。5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就业知识,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理动态的同时也要积极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期和实习期间去对口单位实践。实践结束后,上交实习报告,并对此进行评比。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定期汇总情况,交流经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使毕业生提早进入社会,提早在企业立足,得到企业的认可,促进就业。6大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考察。辅导员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服务往往能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掌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10、后的状况,辅导员可以从中获取大量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辅导后面的学生顺利就业。毕业生工作以后,社会交往比较广泛,他们或者已成为某单位的负责人,直接负责招聘工作,或者知道本单位是否需要人,或者他们知道哪个单位需要招人,要招什么样的人,需要哪个专业、具有什么特长的人等。从他们那儿搜集招聘与就业的信息,再将应届毕业生推荐出,这样有的放矢,一般都可以成功。7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到基层去,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的总趋势,也为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基层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学校要努力为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创造良好氛围。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而西部和经

11、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急需人才。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既服务了国家建设,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落后地区往往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抓住机遇,努力开拓,同样可以实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校在抓好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去工作。基层是年轻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才的重要场所。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明确自己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定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

12、服务,确保绝大部分毕业生充分、顺利、及时就业。 。总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直接从事学生工作与管理的教师,是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重要成员,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幸福,而且影响着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辅导员应全身心投入到就业工作中去,积极引导大学生遵循职业选择的规律,帮助大学生顺利择业,促使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参考文献t【l】袁美学大学生择业现问题及教育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5(12)【2】亚森艾力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科技文汇,2007(s)【3】郭红岩素质教育中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4】杨静论高等学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经济师,2004(11)【5】李冬平等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2)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学生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