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664166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4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专业三:机械加工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1、专业需求论证(1)行业背景分析机械加工专业是我校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之一,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十多年来为机械制造企业和煤、电、化行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安徽工业强省、淮南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将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 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 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围绕安徽省装备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合作密切、产业链长、关联性强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跨上一个新台阶。

2、安徽省现有煤矿、机电、重型机械等行业,主要分布在淮南、淮北等能源城市。淮南是我国 13 个亿吨煤基地和 6 大煤电基地之一,是华东最大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战略的实施,作为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之一,淮南在“ 十二五” 期间将按照 “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 四煤”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煤机装备、工程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淮南市第四大支柱产业,到 2015 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 300 亿元。淮南市在装备制造业和煤炭业方面的迅猛发展,更加迫切需要大量的机

3、械加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淮南市华东最大的能源基地,煤机装备、工程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是支柱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加大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中、高级技工。各个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安徽省人社厅调查结果显示,高 级技师、技师、高 级工、中级和初 级工应占企业需求的比例是 80%以上,制造业人力需求高达需求人数 为 38542 人。淮南市制造业人力需求人数为 9150 人,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总体而言,淮南市机械制造业人才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调查结果显示,初

4、级 工和中级工占企业需求的比例是 80%以上,而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 2 位人才依次是:初级工和中级工。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达到 20%。 各技 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实际招聘人数之比分别是1.391、1.51、1.381、2.81 和 1.791,目前 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满 足社会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已是当务

5、之急。(3)专业发展现状我校于 2000 年起开设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经过近十几年的专业建设, 专业规 模和影响力日臻扩大,目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校生达 842人,建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校内普通机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校外认知实习基地和生产就业实习基地,具有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基本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需要。3表一、 现有实训基地状况校内实训基地现状仪器设备其中:大型仪器设备名称建筑面积(平方米) 台/套 总值(万元) 台/套 总值(万元)主要实训内容主要服务专业普通机加工实训室 2100 226 338.89 266 176.22钳工、普车、普通机床机加工、数控、机电数控加工实

6、训室600 57 510.56 57 286.65数控(铣、车、加工中心)数控、机加工焊工实训室 500 7 1.75 7 1.75 焊接 机加工、机电校外实训基地现状名称 /合作企业 主要实训内容淮南矿业集团 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焊接安徽电建一公司 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焊接安徽电建二公司 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焊接淮南郑煤舜立机械公司 钳工、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合肥海尔集团 普通机械加工、机 电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培养,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爱岗敬 业、教 书育人、业务精、师德好的 师资队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 28 人,其中:双师型教师 23 人,占本专业教师的

7、82%;高级职称 8 人,占本专业教师的 29%;外聘教师 7 人,占本专业教师的425%。为适应国家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要求,强化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学校在 1999 年 7 月,经地方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目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主要鉴定工种有数控车床操作工、车工、焊工、钳工(工具钳工、机修钳工)等。 2007 年,学校被淮南市人力与社会保障局确定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按照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学生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培养目标要求,近两年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已达 92%。2、建设目标根据“内涵建 设、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示范引 领”的指导思

8、想,以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完善“工学一体,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 以职业岗 位能力需求 为核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线” 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双师” 结构合理,师德水平高,教学和社会服务 能力强,适应“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产学结合 ”并熟悉现代教育技术 的教学团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从简单项目开始,由易到 难,让学生掌握顶岗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岗位证书。使学生学习内容与考证内容衔接,职业资格与就业技能并行。加强 教学资源建设, 充实教学内涵;完 善教学考评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

9、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加大本专业社会服务功能,开发适用不同层次需求的技能培训。通过 2 年5努力,把本专业建成办学理念先进、校企合作有深度、教学资源丰富、师资队伍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品牌示范型专业。3、建设思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面向安徽省机械制造业,适应本市机械加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 工学一体,产学结 合” 教学改革。(1)办学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把育人作为本专业的根本,把质量作为本专业的生命,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本专业的动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 的可持续发展。 (2)人才培养按

10、“易学、够用、能懂、会做 ”的原则,坚持推行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工学一体,产学结 合” 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面向制造业生产第一线,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数量保 证、 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等方式,建立一支由 “双师型 ”教师、教学骨干及专业

11、带头人组成的具有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行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4)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内容体现岗位要求,教学 过程体现工作任务”的课 程体系,专业教学实现 “理实一体、虚实相融”(虚:虚拟、仿真; 实:实景、实物、 实况等)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实现“ 工学一体,产学结 合” 教学 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 专业和课程的特点,以“ 项目教学法 ”为改革方向,优化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和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推进 仿真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强化“

1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的实践教学方法。(5)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以专6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学与教、工与产”多功能实训基地,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需求和教 师实 践能力锻炼的要求。构建产教平台,成 为区域内职教龙头,发挥辐射作用。4、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1)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建, 工学一体,产学结 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依淮南矿业集团、安徽电建一公司、安徽电建二公司、淮南郑煤舜立机械公司

13、等核心企业,成立有教育专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学骨干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宗旨是在“ 校企合作 ”的基础上,建立灵活科学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在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上有所突破,搭建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完善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机制,通过组织结构、内部管理及操作运行的建设,营造企业广泛参与、校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其组织机构和功能下图所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科室领导、专业教师机械加工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工程师、技术人员协调工作办公室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协调校企合作指导专业建设72

1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市人才及岗位群需求 调研.充分发挥专业 建设指导委员会平台1的作用,依托淮南矿业集团、安徽电建一公司、安徽电建二公司、淮南郑煤舜立机械公司等核心企业,完成本市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工人岗位标准的调研报告。继续探索“ 校企共建,工学一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基地建2设为龙头,打造“ 学与教、工与产”多功能实训基地,构建教产平台;制定并完善“工学一体、产教结合方案”。提炼出“ 职业化三级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人才培养流水线分为“职业认知 ”、“职业认同” 、“职业熟练”三个阶段,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逐级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 技能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职业素质和

15、岗位能力呈递进式上升。“职业化三级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图如下:3)教学模式改革根据本 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推进仿真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教、做、学一体” 的教学方法;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学 习和学生自主学习, 强 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8将企 业文化融入教学环境中,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和工学一体实训室。开展“ 教、做、学一体 ”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构建 3 个集“教与学、工与产 ”多功能实训场所,初步适应于“ 理实一体,虚实相融”、 “工学一体,教 产结 合” 职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企 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项目教

16、学、产品教学为主导,将教学目标与相配套的实习项目组合成一个教学模块,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4)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框架如下:构建 专业(工种)生产过程的课程标准及模块化课程体系。研发 具有教产结合特点的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和教材。两年内建设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图、数控编程与操作3 门精品课程;开发机械加工(数控车)理实一体化教程、机械加工(普车)理实一体化教程及装配钳工理实一体化教程3 本校本教材。建立多媒体实景教学平台。应用多媒体设备,实现理实一体教学。结合机械 类专业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围绕机械 CAD/CAM 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与技能比赛相结合,创建包括计算机系统,机械 CAD/CAM 操作软件的理实一体化计算机教学平台。参与共享型数字化立体教学资源库共建。教材的建设不单纯是车工技能操作数控机床技能操作钳、焊工技能操作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德育职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加工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维修电工钳工技能实习焊工技能实习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