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概论之一物流基础.ppt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6611653 上传时间:2020-12-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物流概论之一物流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现代物流概论之一物流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现代物流概论之一物流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现代物流概论之一物流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现代物流概论之一物流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物流概论之一物流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物流概论之一物流基础.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物流概论,有梦的明天那就是我的未来,1.物流基础知识,1.1物流概论 1.1.1物流基本概念,(一)物流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活动 (二)物流与流通 1.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流通是商品生产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流通对劳动分工协作的实现与促进,社会分工就因失去必要的外部环境而无法生存. (1)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生产决定流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流通的性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流通的规模和方式,生产是流通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源源不断地供给市场的商品,当然也就没有流通.反之,流通也对生产有反作用,流通的状况制约着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速度. 其一,由于生产方的产品要进入市场,只有通过流

2、通领域到达消费者(用户)手中,产品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生产者如果不能收回必要的补偿,也就失去了再生产的条件,销售不出去的产品生产得越多,生产者蒙受的损失就会更大. 其二,生产的原材料也要通过流通领域从市场获取,流通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得到原材料,生产也会陷入困境;在流通领域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使产品成本随之上升,生产者也会在经营方面产生困难.,另一方面流通系统也要进行改革,以求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使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 (2)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 2.流通的内容 流通包含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其中资金流是在所有权更迭的交

3、易过程中发生的,可以认为从属于商流;信息流则分别从属于商流和物流,属于物流的部分称为物流信息.所以流通实际上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的,它们分别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解决所有权的更迭问题;二是要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以实现其使用价值,也就是实现物的流转过程.流通活动框架结构如下图1-1:,流 通 活 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批发、零售、网上购物,转账、支票、现金支付,运输 保管 装卸搬运 包装 流通加工 配送,信息收集、传输、分析、应用,流通辅助活动:金融、保险、标准化等,(1)商流.对象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 商流的研究内容是商品交换的全过程

4、,具体包括市场需求预测、计划分配、与供应、货源组织、订货、采购调拨、销售等.其中既包括贸易决策,也包括具体业务及财物的处理. (2)物流.物流是指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 物流的空间效应是物流的使用价值通过运输克服了空间距离才得以实现的. 物流的时间效应是物流的使用价值通过保管克服了季节性生产和经常性的消费的时间差后才得以实现的. (3)商流和物流的关系.商流和物流都是流通的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转移过程.商流和物流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只有在有物流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商流

5、的契机,也就是只有在有购买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交易行为.物流是产生商流的物质基础,商流是物流的先导.物流和商流总是相伴发生的.,3.商流和物流分离原则 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而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它可以用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由产地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以达到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物流与生产 1.生产系统的组成 任何生产系统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向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是生产系统存在的目的. 加工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制造产品,所以它是生产系统中最主要的环节.

6、 加工活动和物流活动是生产系统的两个支柱.没有加工,生产系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物流,生产系统停顿,也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必要条件. 2.物流对生产系统的影响 (1)物流为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2)生产系统为了自身的存在,除了产品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之外,还应考虑从社会得到必要的回报,以作为生产过程所消耗费用的补偿,其盈余部分既是企业的利润.(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是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3)物流状况对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物流路线不合理,运行节奏不协调,都会造成生产秩序的混乱.物流活动不正常,物流系统中物料堆放不规则,也将对生产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有的企业家认为

7、,一个企业的物料状况是最能体现其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原材料 毛坯 辅料库,半成品 在制品库,成品库,原材料 等投入,厂外运进,加工 制造,装配 制造,用户,零部件库,产品库,销售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供应物流,用户,外销,分放,PF/MH,PF/MH,PF/MH,PF/MH,直销,暂存,PF/MH,PF/MH,(源),(上),(汇),(下),直送,加工,直送装配,PF/MH,图1-2 生产系统组成,PF:厂内物流,MH:物料搬运,:储存,组装(装配),内部小物流,3.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物流的要求 (1)在生产力水平降水很低的时代,产品数量少,生产节奏慢,物流量小,生产对物流系统没有严格要求,物

8、流只是作为生产加工的附属活动而存在 (2)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大批量50年代进入了大批量 (3)生产中的物流系统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也趋向柔性化和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软件的研究开发成了物流技术发展的新标志. 1.1.2物流分类 按照物流系统的作用、属性及作用的空间范围,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流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研究. (一)按照作用分类 1.供应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供应物流,也就是物资生产者、持有者在需求者、使用者之间的物流. 2.销售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销售物流,是指物资的生产者或持有者到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

9、物流。 3.生产物流.在制造业中,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工厂成品库的成品发送为止,这一过程的物流活动称为生产物流.,4.回收物流.是在生产及流通中对有些资材是要回收并加以利用的物流活动. 5.废弃物物流.是对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无用废弃物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的物流活动.对废弃物的处理,主要考虑它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为了减少资金消耗,提高效率,更好地保障生活和生产的正常秩序,对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 1.地区物流 (1)按行政区域划分 (2)按经济圈划分 (3)按地理位置划分 2.国内物流 国家整体物流系统化的推进,必须发挥政府的行政作用,

10、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2)制订各种交通政策法规; (3)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设施、装置、机械的标准化,这是提高全国物流系统运行的必经之路.,“物流模数”概念是为了实现物流的合理化、标准化,在决定各个要素尺寸时,其数值应是某个基准尺寸的倍数(小数或整倍数),这个基准尺寸称为物流模数. 3.国际物流 (三)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1.社会物流.社会物流一般指流通领域所发生的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所以有人称之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它的标志是:它是伴随商业活动基础(贸易)发生的,也就是说物流过程和所有权的更迭是相关的. 2.行业物流. 3.企业物流.在企业经营范围内由生

11、产或服务活动所形成函数的物流系统称之为企业物流. 1.1.3 企业物流结构及合理化途径 (一)企业物流水平结构.如下图:,图1-3 物流分类图,物流 分类,社会 物流,行业 物流,企业 物流,国际 物流,国内 物流,地区 内 物流,废弃物 物流,回收 物流,销售 物流,生产 物流,供应 物流,按作用分类,按系统性质分类,按空间范围分类,成品储存,顾客,生产过程,在制品储存,原材料储存,供应者,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废弃物物流,物料流,信息流,图1-4 企业物流的水平结构,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将其划分为四部分: 1.供应物流 2.生产物流 3.销售物流 4.回收、废弃物物

12、流,(二)企业物流的垂直结构(如下图):,物流系统规则 物流系统控制与成绩评定,采购 原材料库存 计划与控制 用料管理,生产计划 与控制,成品库存 计划与控制 订货处理 与客户服务,回收计划与控制,进货运营 原材料仓储,厂内运输 在制品运输仓储,发货运输 成品仓库,回收运输与仓储,管 理 层,控 制 层,作 业 层,信息流,信息流,物料流,图1-5 企业物流的垂直结构,1.管理层. 2.控制层. 3.作业层. (三)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意义 物流合理化的作用可列举如下: 1.降低物流、减少产品成本. 2.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 3.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4.通过物流改善提高企业的管

13、理水平.,图1-6 库存的作用,各种矛盾,库存水平,5.每个企业都是供应链的一环,企业物流合理化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四)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1.各种设施在生产空间的合理布置. 物流分析是设施布置规划与设计的主要依据,合理布置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物料流的迂回、交叉以及无效的往复运输,并避免物料运输中的混乱、路线过长等现象.,2,4,7,3,5,9,11,10,成 品 库,12,原材 料库,1,6,8,出口,进口,(A)改善前的物流图,图1-7 物流的改善效果,3,5,7,9,11,2,4,6,8,10,成 品 库,12,出口,原材 料库,1,进口,(B)改善后的物流图,2.合理控制库存. 原材

14、料的库存管理要满足三个目的: (1)原材料成本下降 (2)保证供应,防止缺货. (3)减少流动资金. 注:以上三点是相互制约的,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库存控制在一定水平. 3.均衡生产.(从物流角度来看,均衡生产就是生产物流流量的均衡,这是杜绝生产中浪费现象的重要措施.) 4.合理的配置和使用物流机械. 为了提高物流作业水平,增强物料的搬运能力,应不断地开发各种类型和规格的物流机械设备.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直接反映物流系统的能力和水平. 物流机械的配置主要考虑以下条件: (1)根据物料形态与特性、搬运工艺要求、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类别与规格的物流机械,而且要注意系统配套. (2)要根据综合

15、经济效益确定机械化水平. (3)物料的单元化和集装化与机械的配置有密切关系. 5.健全物流信息系统.,1.2 物流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2.1 物流科学的产生 (一) 物流科学的萌芽 (二)物流科学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出了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的趋势也就说流通费用在商品总销售价格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影响了商品的竞争能力. (三)物流的后进性 首先,物流科学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才产生的,这是形成物流后进性的根本原因.其次,物流科学是在融合了许多相邻学科的成果以后逐渐形成的. 1.2.2 物流科学的发展过程 1. 以“P.D”命名物流科学的时代 2. 以“L0gistics”命名物流科学的时代 3. 供应链管理时代. 4. 关于物流定义的说明. 我国国家标准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仓储.等有机地结合. 完整的物流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 物流的研究对象是贯穿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供应链中一切物料流以及有关的信息流,研究目的是以系统的观念对其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控制,使其高效率、高效益地完成预定的服务目标. (2) 物流的作用是将物资由供给主体向需求主体转移(包括物资的废弃与还原),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并且创造部分形质效果. (3) 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信息活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