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541375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第(1)页至第(4)页,第卷第(5)页至第(8)页。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答题卡不要折叠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收回。1、诗经周颂载芟记载: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翻耕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从材料中可以直

2、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表明井田制的彻底瓦解 B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演变 D体现了耕作方式的改变2、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主要为贵族服务,经营的货物大多是珠宝、玉器以及皮革之类的贵重之物。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主要为官府控制 B商贸场所多位于政治中心城市C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 D国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3、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

3、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4、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严峻的经济局势,包括复员军队、招抚流亡还原籍、“十五税一”、释放奴隶、商人子弟不得为官、不得拥有私田等。这些措施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 B恢复农业生产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5、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赐与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同时实行奉朝请制度,就是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即奉请入朝参与议事,日常不任官职。这些措施( )A意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功臣们的家族势力C有利于新王朝的政治重建 D导致官员队伍冗杂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不少菜肴的做法来自外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

4、。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政权更替频繁 B封建国家分裂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7、唐代作坊和行会更加发展,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佣作坊。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人”,还有论件或包工的。据太平广记奚乐山记载:“上都通化门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募人集车,轮辕辐毂,皆有定价。”这反映了( )A政府对手工业管理失控 B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私营手工业迅速的发展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导致“海洋观

5、念意识转向”的客观因素是()A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安全的需要 B朝贡贸易束缚了对海洋的认知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侵扰 D以农立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国策9、清代人口由清初的不足一亿,到1850年已达到约四亿三千万。对于科举考试而言,从清初的顺治年间到清末的光绪年间,乡试的举人名额一般都在1000名到1500名之间波动。这表明( )A. 清代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 B. 考试制度的逐步完善C. 科举制没有适应社会发展 D. 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10、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

6、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这反映出清廷(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C意识到军事的落后 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11. 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C平息“保路运动” D扑灭辛亥革命之火12.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

7、国际地位1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1932年国家银行正式开印并发行伍分(如图)等五种纸币。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B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的效果C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的作用D改变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14. 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B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C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D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15. 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

8、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B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16.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A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 B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D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7. 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

9、、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8、雅典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这就说明雅典( )A防止专制维护民主 B容易造成集体暴政 C依然存在特权阶层 D公民大会形同虚设19、罗马法规定:“如果受害

10、人与盗窃行为人就返还原物或赔偿罚金的数额达成了约定,盗窃行为人根据约定承担责任后,受害人又提起盗窃之诉或损失之诉,则被告即可以以约定进行抗辩原告的诉求就会因为抗辩而被驳回。”这说明罗马法( )A进一步规范商业秩序 B充分保障奴隶主的权益C注重对公民利益保护 D体现了协议优先的原则20. 1839年,年轻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俄国沙皇的长子相爱。这引起了英国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的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而告终。议会对女王婚姻生活的干预表明( )A. 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依然存在 B. 议会权力至上原则的确立C. 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D. 传统的等级观念依然浓厚21. 下表为

11、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A.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B.布尔什维克党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C.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D.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22. 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23. 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南京大

12、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50年代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这表明( )A美国政府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 B美国敌视苏联的结果C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D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24.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

13、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后人在讲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这段历史时,往往都注重讲政治大势,军事攻防,历史学家们很少有人关注到这场发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的惨烈大疫。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万到100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明朝末期是气象学上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史载,万历十年、十五年、四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