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三历史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540932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高三历史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6年高三历史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6年高三历史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6年高三历史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6年高三历史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高三历史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高三历史练习题 新课标 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练习题第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青铜器装饰艺术的显著特点是( )A.出现了浮雕与平雕两种技术 B.大量铜铭文出现 C.从过去的图案花文发展为完整画面 D.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封建社会大分裂时期,其根本原因是A、西汉王国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B、汉统治者偏安江南C、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D、北方各民族人民南迁3、在唐朝以前曾经多次出现民族迁徙的现象,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民族迁徙特征的是A、西北、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北方黄河流

2、域农民的南迁C、中原地区农民迁徙边疆地区 D、南方沿海居民迁徙海外4、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A、均田制破坏 B、兵役繁重,士兵逃亡C、府兵地位下降 D、社会上以当府兵为耻5、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明显不利的是A、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6、下列各项哪些是耶律阿保机和完颜阿骨打的相似点建立少数民族政权 位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创立兵农合一制度 所建政权曾于南宋并立A、 B、 C、 D、7.秦、隋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制定了有利

3、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8、下列官职和秦朝的太尉职能相近的是A、刺史 B、(唐)节度使 C、(宋)枢密使 D、(明)都指挥使9、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时期可以称为清朝的“盛世”时期,就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而言,康乾时期已开始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下能说明其开始“落后”的史实包括实行“摊丁入亩”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设立特务机构 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逐渐封闭A、 B、 C、 D、10、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这是由于A、为他批判封建制度提供依据 B、农工商业的发展都有利于国计民生C

4、、人口的增殖产生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 D、工商业可以使人们快速致富11、下列关于望厦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A、美国享有中英南京条约中一切权益 B、中国的领海主权遭到破坏C、美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D、美国人取得了通商口岸的传教权12、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武器装备落后 B、政治制度腐败C、皇帝战和不定 D、军事布置失当13、天朝天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都A、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C、具有反封建的进步作用 D、代表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方向14、下列关于台湾的叙述错误的是A、1884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 B、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入侵台湾的鸡笼C、第二次鸦片战争

5、中,清政府同意在台湾开放两个通商口岸 D、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割占台湾15、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本质意义在于A、使中国人了解世界发展趋势 B、师夷长技以制夷C、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体现 D、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16、洪秀全的宗教理论中,不包括A、农民平均主义 B、儒家大同思想 C、封建等级观念 D、西方基督教义17、下列几组通商口岸,按开放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宁波、上海、天津、广州 B、上海、南京、天津、重庆C、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D、南京、上海、苏州、杭州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主要是指A、缺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B、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C、企业规模小

6、,技术力量薄弱 D、没有相应的政权保障19、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这近代前期的两大口号,论述正确是(1)本质上都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2)是社会矛盾的曲折反映(3)两者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关系 (4)都具有历史进步性A、(1)(2)(3)(4) B、(1)(2) C、(2)(3) D、(2)(3)(4)20、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1)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目的相同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阶级本质和立场相同 (3)洋务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A、(1)(2)(3) B、(2)(3)(4) C、(1)(2) D

7、、(1)(2)(3)(4)21、能证明洋务派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结果都是“有海无防”的史实是: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之战22、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23、“三国干涉还辽”充分说明了A、俄法德三国结成同盟 B、西方列强间的关系建立在各自的利益上C、德日在远东地区的矛盾变化 D、三国奉行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国际法准则24、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势力范围或租借地达到了环渤海省份的国家

8、有A、德国、俄国、法国、英国、 B、英国、法国、日本C、俄国、法国、德国、日本 D、英国、德国、俄国25、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其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外国资本主义争向中国输出资本C、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刺激第卷(非选择题,共75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36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史记孝文本纪材料二: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

9、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宫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雄,克平天下。 三国志材料三: 太宗谓群臣:“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屡动,土木不息,而不欲夺农时,其可得乎 ?” 贞观政要26、回答:以上材料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共同认识?(3分)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3分)27、阅读下列太平天国时期有关英国对华政策的材料:材料一: 185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向当时英国驻华全权代表、香港总督文翰建议:“大不列

10、颠一国,或者是在中国拥有舰队的三个国家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战争,趁皇帝还具有能够缔结条文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材料二: 1853年4月,英国翻译密迪乐致阿礼国:“内战在扩大,长江中下游已为叛党控制。满洲人在帝国南半部的权力已被推翻,无可挽回,外国人去帮助他们干涉只会有无限延长战事和混乱的结果中立乃最切要的任务。”材料三: 1853年8月,文翰报告说:“宣布中立如果不是唯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明的政策。如给皇帝援助,那么必须是大规模的援助,而且如果叛党的势力广泛而远近地扩张起来,人民大众又普遍地愿意拥戴他们的统治者,这种大规模的援助是没有效果的太平天国并不向我们就范的样子,遇到适

11、当的机会和叛党协调时,我们从叛党手里可获得政治和商务利益,也大可超过皇党。”材料四: 1862年,英国首相巴麦尊在下院的辩论中曾说:“我认为,中国已改变它对外国和英国的政策,既然恭亲王和那些同他一样开明的同僚们所奉行的政策,证明了中国是准备和外国人发生亲密的关系,而不是拒与接近,或力图阻止和外国人发生一切往来,而且既然中国的政策是鼓励和世界各国的商业,那么对我们来说,如果不努力协助这个开明的中国政府从事于改进的努力,那是自取灭亡的。”请回答:(1)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可看出英国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与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2) 据材料三可看出英国“中立”政策的实质和动机

12、是什么?(3分(3) 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对华政策?结合材料和史实分析其原因。(4分)(4)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28、阅读下列材料本县访问官山地方有裕厚昌、继昌隆、经和昌丝房购造缫丝机器各一付,名曰:“鬼護”每日可缫丝四五十斤,约抵四百人工作之力,。而机器缫丝工人无可佣趁,遂有匪徒纠聚机工二三千人前赴裕厚昌勒毁机器,并乘机抢掠衣物各散。查匪徒藉端搜抢,固属罪不容诛,而市侩专利病民,亦属情难曲恕。本县为民父母,固不可庇*民而纵其横暴,亦不能袒富民而任其垄断。侯飞禀各大宪并会广州协亲诣查勘,一面出示先勒新设“鬼護”之家克日齐停工作,听侯核定章程,应否准用“鬼護”,另行饰遵。一面严拿主谋纠众乃乘机抢夺之人,按例惩办 南海知县徐赓陛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1881年)请回答:材料中将新机器称做什么并怎样对待?为什么这样对待?说明了什么?(6分)“为民父母”的知县如何处置那些“匪徒”的?你怎样看待知县的处置?(4分)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2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2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3分,共39分。)29、概括10世纪初13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