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_消化吸收

上传人:wox****ang 文档编号:156529063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件_消化吸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生理学课件_消化吸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生理学课件_消化吸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生理学课件_消化吸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生理学课件_消化吸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件_消化吸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件_消化吸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 化 吸 收,胃内消化,主细胞,HCL,PH 2.03.0,胃内消化,(一)胃液的成分和作用,一、胃液及其分泌,1、胃蛋白酶原,激活胃蛋白酶原 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所需的酸性环境 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杀菌 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释放 维持 Fe2+、Ca2+于离子状态使之可被吸收,胃酸的作用:,2、盐酸 (胃酸) :,胃内消化,(一)胃液的成分和作用,一、胃液及其分泌,胃内消化,3、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紧密连接,(一)胃液的成分和作用,一、胃液及其分泌,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胃内消化,(一)胃液的成分和作用,一、胃液及其分泌,胃内消化

2、,(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刺激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促胃液素(胃泌素)、组胺,M,肠嗜铬样细胞,H2,胃内消化,(二)胃液分泌的调节,2、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3、消化期胃液分泌:,(1)头期胃液分泌:,胃内消化,3、消化期胃液分泌:,特点: 量大、酸高、消化力强,(1)头期胃液分泌:,食物,3、消化期胃液分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胃内消化,(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入胃,特点: 酸度高,但酶含量较头期低,消化力较头期弱。,3、消化期胃液分泌:,胃内消化,(二)胃液分泌的调节,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4、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胃内消化,二、胃的运动,

3、容受性舒张,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的引起头区的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以容纳咽下的食物。,紧张性收缩 移行性复合运动,胃内消化,二、胃的运动,蠕动,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幽门泵,迷走神经 Ach 胃蠕动加强 交感神经 NE 胃蠕动减弱,胃内消化,二、胃的运动,胃排空,动力: 胃内压与十二指肠内压压差 影响因素: 胃内容物 、胃运动胃排空 十二指肠内容物 、胃运动胃排空,小肠内消化,一、胰液,小肠内消化,正常成人日分泌量:12L,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 水、碳酸氢盐 2、胰液中的有机成分和作用: (1)胰淀

4、粉酶: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2)蛋白水解酶:,酸、组织液,(3)胰脂肪酶:脂肪甘油、脂肪酸 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二)胰液分泌的调节,食物是刺激胰液分泌的自然因素,小肠内消化,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一)胆汁的性质、成分 *胆色素:血红蛋白分解产物 *胆固醇:脂肪代谢产物 *胆盐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促进胆汁的合成和分泌 胆盐的肠-肝循环,(三)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四、小肠的运动,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蠕动 蠕动冲,小肠内消化,胃液含蛋白酶,蛋白质的水解从胃内开始,唾液含淀粉酶,淀粉的水解从口腔开始,小肠内有消化力最强的胰液,辅以

5、胆汁,食物消化基本结束,消化,吸 收,一、吸收过程概述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消化,吸 收,一、吸收过程概述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的途径和机制,消化,跨细胞途径 细胞旁途径,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贮能 - 释能,物质代谢,(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能量代谢,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能量代谢的测定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能量代谢和体温,能量的来源,能量代谢和体温,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能量代谢,1、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中国人),能量的来

6、源:,能量代谢和体温,2、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3、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氨基酸 含氮有机物 + E,能量的来源:,能量代谢和体温,根据尿氮量可以算知蛋白质的氧化量,机体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向体外散发,ATP的合成与分解 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能量代谢和体温,能量代谢率 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Adenosine triphosphate,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能量守衡:消耗的能量= 热能 + 外功 方法- 测定单位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能量代谢和体温,(一)直接测热法 直接测定单位时间内机体向外界散发的热量,能量代谢和体温,三、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

7、二)间接测热法,原理-定比定律: C6H12O6 +6O2 - 6CO2 + 6H20+38ATP 同一化学反应无论中间过程和条件差异多大,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产物一致。反应物与终产物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食物在体内外氧化的最终产物是一样的,能量代谢和体温,三、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二)间接测热法,1g葡萄糖+O2-CO2+H2o+17kJ 食物的热价,能量代谢和体温,三、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1g食物在体内完全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热量,(二)间接测热法,1g葡萄糖+O2-CO2+H2o+17kJ 食物的热价,能量代谢和体温,三、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二)间接测热法,1g葡萄糖+O2-CO

8、2+H2o+17kJ 食物的热价 葡萄糖+1LO2-CO2+H2o+21kJ 食物的氧热价,能量代谢和体温,三、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每消耗1L氧用以氧化某种营养物质所产生的热量,间接测热法的有关概念,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食物的热价 :1g食物在体内完全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热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呼吸商( RQ ):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产生量与O2耗量的比值。,间接测热法的有关概念,呼吸商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机体营养物质氧化的种类和比例,(二)间接测热法,的步骤:,能量代谢和体温,三、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总O2耗量CO2产生量,非蛋

9、白呼吸商,(二)间接测热法,简化计算法: 呼吸商:0.82 氧热价:20.20KJ 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耗氧量氧热价,能量代谢和体温,三、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 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能量代谢和体温,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到7-8小时左右),即使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这种额外的能量消耗是由进食引起的。 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做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DE),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环境温度,四、基础代谢,能量代谢和体温,基础状态: 空腹 排除食物的特

10、殊动力效应 静卧0.5h以上 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 安静清醒 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环境温度2025 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能量代谢和体温,四、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 kJ/(m2.h),能量代谢和体温,四、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 kJ/(m2.h),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 体温的正常值 体温的维持 引导学生想到“产热”、“散热”之间需要平衡 体温的调节 引导学生思考 “产热”、“散热”的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温,一、体温,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体温的生理变动:,昼夜周期,性别,年龄,肌肉运动,能量代谢和体温,机体的产热 : 1、主要产

11、热器官: 安静状态内脏器官(肝脏) 运动/劳动骨骼肌,能量代谢和体温,二、体温的维持,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机体的产热 : 1、主要产热器官: 2、产热形式: 基础代谢产热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骨骼肌运动产热 战栗产热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能量代谢和体温,二、体温的维持,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机体的产热 : 1、主要产热器官: 2、产热形式: 3、产热的调节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NE、E 神经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能量代谢和体温,二、体温的维持,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1、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不感蒸发 发汗 (可感蒸发),机体的散

12、热,(温差、辐射面积) (导热性) (风速) 皮肤温度环境温度时唯一方式,能量代谢和体温,二、体温的维持,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皮肤、呼出气、,散热的调节,汗腺活动的调节 交感胆碱能纤维:促进温热性发汗 肾上腺素能纤维:促进精神性发汗 皮肤温度的调节 取决于皮肤血流量的调节,机体的散热,能量代谢和体温,二、体温的维持,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皮肤血流量减少,散热的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温,二、体温的维持,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产热 散热,代谢 战栗 调节皮肤的血流量 调节发汗,能量代谢和体温,二、体温的维持,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平衡,三、体温的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以下丘脑为中心) 行为性体温调节 (受控于大脑皮质),能量代谢和体温,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下丘脑 调定点学说,0,调定点学说,热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下丘脑的局部温度,三、体温的调节,(三)体温调定点学说,三、体温的调节,0,A,B,B,A,调定点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