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案(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56497467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PPTX 页数:5 大小:3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雨》教案(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桂花雨》教案(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桂花雨》教案(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桂花雨》教案(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桂花雨》教案(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桂花雨》教案(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雨》教案(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桂花雨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 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 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 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 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 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阅读提示】 中国

2、有这样一个民俗,每当桂花开放时,很多百姓喜欢摘一朵桂花挂在胸前,香气 扑鼻。但从未听说过什么桂花雨,它能下雨吗?本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 表达了纯真的思乡之情。 【难句解析】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句话并不是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而是仅仅打个比方,是说, 在母亲的内心,时刻惦记着家乡的一切,家乡的东西是最好的,没有什么比得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1,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

3、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想

4、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点击课件,电视屏幕上出现“我”帮母亲摇桂花时的情景,使学生也感受其中的乐 趣。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2,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桂花雨的教学设计 刘晓静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

5、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 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 情感丰富而真挚。 二、学情简析 桂花雨是一篇状物的抒情散文,以桂花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 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 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 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 在表

6、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 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三、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词,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 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 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 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难点:体会母亲说

7、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 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五、预设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让学生自由说童年趣事。 、有位作家叫琦君,她也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好吗?,3,4,、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4、师:桂花你们见过吗?说说你了解的桂花有什么特点? 5、 读着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中桂子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一 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桂花雨)。在这桂子飘香的季节,让我们寻着桂花的香气, 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好的童年生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 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8、思想感情? 想一想“桂花雨”指什么? 、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欢。 (三)精读课文,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了解桂花树的样子: 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通过读描写桂花树样子的句子,展示桂花树与梅花树对比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桂花 树“笨笨的样子”的 可爱,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梳理课文脉络: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琦君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有关内容, 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桂花? 通过读书让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写的。

9、 、体会桂花的香: 桂花到底有多香,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吧! 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 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 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 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让学生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0、 品尝桂花的香和甜。 把桂花的香和甜通过读表达出来。 、感受摇花的乐: 桂花的确很香,作者很喜欢它。其实最让作者高兴的事是帮妈妈摇桂花。 找出写作者想摇花的句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读句子感受作者急切的心理。 演摇桂花的情景,说出此刻的心情。 读写摇花乐的句子,感受摇花的高兴: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学生表演“作者帮妈妈摇桂花”的情景,理解“桂花雨”指什么。 身临其境,展开想象,自由评说。 再次把摇花的乐用读表达出来。 、感受母亲的思乡之情:

11、 出示母亲说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品读句子,感受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母亲眼里,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花也是故乡的香。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引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勾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 情”。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琦君八十多岁为寻根,再次来到故乡。她吃着桂花饼,品着桂花茶,泪水盈盈。琦君虽然身在台 湾,可故乡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因为故乡一直在她的心里。 、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肯定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把童年的趣事像作者 一样写下来吧。 六、设计意图 本设计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充分发挥了

12、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能动性,打开了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 间,激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动的对话磁场。由童年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会比较爱学,也使 学生有的说爱说,整个流程体现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学 生学时可以有的放矢,且能够抓住重点,学有目标,理解时更加透彻,设计中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 诵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想象,学生也更深入地理解了母亲话里的含义,感受到 桂花的香,体会到摇花的快乐,也更切身地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对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 作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吸引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在本设计中得以完美体现。,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