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笔记名词解释(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56457221 上传时间:2020-12-18 格式:PPTX 页数:13 大小:6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3笔记名词解释(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33笔记名词解释(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33笔记名词解释(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33笔记名词解释(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33笔记名词解释(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33笔记名词解释(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3笔记名词解释(2020年12月16日整理).ppt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 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上重要的特征,由于受当时经济政治条件 的制约,决定论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因素 是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根 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制度结构,导致了 “学在官府” 和 “官守学业” 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 内容,以 “明人伦” 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教育 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六项基本教育内容,包括 “礼、乐、射、 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三大方面:(1) “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 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

2、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他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 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和。(2) “射御”, 射是指射箭的技术,射是指骑马拉战车的技术。(3) “书数”,书是 指文字,数指算数。六艺教育的特征是:(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 文化知识。(2)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3)既重视文事也 重视武备。(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注重内心道德修养。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所创办的 一所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 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有过重大的历史影响。,11,稷下学宫的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

3、由官家操办而私家主持的一所 特殊形式的学校。(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和育才活动为一 体的并兼有资政论政作用的一所高等学府。其突出特点是:学术自由、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生 守则-弟子职。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出色的教育典范。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在针对教育对象上提出来的,其本意是,在教育对 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这一主张 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垄断学校而言的,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教 育传统,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孔子躬亲实践这 一办学方针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打破了教育垄

4、断,扩大了教育对象,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 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推波 助澜的作用。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是儒家孔子的基本观点,基本含义是主张把读书与做 官结合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接受过教育的人,反对不学而仕,同 样,受过教育的人必须给予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 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的进步意义是:(1)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 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2)以学优促进仕优,有利于培养贤人治 邦的贤能之士。消极意义是:(1)深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思想。 (2)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入学就开始有了严重的功名意识,汉代以“察,22,33,举制”实

5、践着“学而优则仕”。 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 之间的矛盾,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 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倡启发式 教学,反对机械教学。自己对问题能够加以思考并有所体会,才是可 靠和有效的。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学思行并重 学思行并重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学而知之”,学是求知 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学不仅是要学书面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 通过见闻获得学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学而不思则罔”,孔子

6、提倡广泛 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还主张将所 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由学而思而行,孔子所探索的学习过 程也就是教学过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以后的教育理论和教 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 是教育学萌芽时期的著作。把有关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描述全部 汇于这本书中。零散而不系统的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语录,供后 人研究。这本书在教育上突出了两个教育方面:一是突出教育的作用,,44,认为教育很重要,我们要进行教育。二是记录了许多教育思想,尤其 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

7、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严己内醒 严己内醒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严己是指严格要求自己, 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的规范,即“君子求请己,小人求诸 人”。克己的人才会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限 制自己对私利的追求,不为利己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对人应采 用平等的态度,给人以最大的尊重。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 薄责于人”。内省,内省是修养方法之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呼,传 不习乎?”内省就是将日常所做的事依靠自觉进行反思。 性善论 战国时期,人们对人性问题有过激烈的讨论,

8、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 要的一派观点。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 敬之心、仁义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而且提出人人可以为尧舜,体现了人性生来的平等性,认得到的境界、 智能程度不是先天绝对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孟子在 性善论上肯定了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性善论是孟子孟子唯心主义重 要的组成部分,是孟子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性恶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就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55,荀子关于“性恶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1)性伪之 分。“伪”是与“性”相对的一个范畴。“性”即是指与生俱来的生理 本能和感知能力。“伪

9、”是指人为的,是经过认为努力而发生的变化。 荀况认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说的是伪而不是性。(2)性 伪和。“性”与“伪”是相互区别乃至对立的,但有是联系与统一的。 性与伪的关系就像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以加工文饰, 没有加工,素材将永远那么原始,不完美。只有素材与加工相结合, 性伪和,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对社会的改造。(3)化性起伪。为了 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必须结合环境,教育及个人努力的因素, 环境即荀况所说的“渐”,教育的作用则显得更主动,它是依一定依 据对人加以改变的过程。个人努力,荀况称之为“职”,是知识和道 德的积累。性恶论是荀子论述教育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 1

10、2.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首。它对大学的教育目 的、程序和要求作了扼要明确的概括,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大 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 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德育和学做 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 治思想。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提出了八个步骤,即:“格物、 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之为“八条 目”。“八条目”前后相继,逐个递进,又逐个包含,强调修己是治人 的基础。一个人政治能力的修养是与个人修养合一的,大学的特,66,点是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还有逻辑性。“三

11、纲领”与“八条目” 环环紧扣的加以推演,极易为人理解。 中庸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四书之一,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 品。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 它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中调和思想,初步提到思想道德品德的形 成和掌握文化知识的关系问题,认为二者相依并存,对后世中国知识 分子和一般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有着深远的影 响。依中庸只见,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认 得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其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 感求知,进而达到人的内在本性得到发扬。不论其一还是其二,都说 明人是通过对外部世界求知以完善其本性和向内省察以有助于求知

12、 来完善自身的。此外,中庸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阐述,“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过程被具体概括为学、问、 思、辩、行五个先后相继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的基本环 节和顺序,它是对孔丘到荀况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相结 合的完整表述,被后世学者引为学习的一般方法与途径。 学记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被称 为“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 者一般被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它主要内,77,容包括了教育内容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

13、育教学的原则和 方法等几大部分。其中提到的教学原则有:“预时孙摩”,“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等原则。学记十分重视 尊师,要求社会养成普遍尊师的风气,学记的思想为后世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是我国战国时期主要论述大学之道的文章,其中提到” 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 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三纲领”,“明明德”指 发扬光大人固有的天赋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指发扬了善性之后, 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儒家封建道 德的至善境界。这是大学所提出来的教育纲领和目标,为实现“三 纲

14、领”,大学又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八 条目”环环相扣,逐个递进又逐个包含。“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 是“格物,致和,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个人修养达到 完善的地步,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领”和“八条目” 环环相扣的加以推演,极易为人理解,接受和实行。 察举制 察举制是始于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汉文帝开始,但没有形成制度。 察举制作为一种完备的体制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首先,汉武帝 设立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制度常态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其,88,次,汉武帝把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再次

15、,增加察举制的 科目,但仍是以孝廉为主要科目。在选拔考试中,儒家受到了特别的 优待,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局面。察举制设立之初,颇能体现“选贤 任能”的局面,选拔了不少济世之才,也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社会 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被称为科举制的先导。 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 汉灵帝,其实质上是一所专门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是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为了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 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 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 内容,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学

16、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 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以后专门学校的发展提 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郡国学 汉朝时期,除了在中央设立官学,还在地方设立官学。汉景帝时, 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之后,积极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儒家思想, 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翁 兴学”,是封建国家兴办地方官学之始。汉武帝继位后,极度赞扬这 种行为,令各个郡国依照蜀郡设立学校,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有两 项: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选各个学校优秀的学生推荐到朝廷。二是 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99,普遍推行社会教化。 经学教育 (1)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后,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 的地位,带来了儒家教育经学教育与研究的繁荣局面,出现了很多传 授儒学的经师。(2)在为数众多的儒学流派中,可以归纳为两种大的 学术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在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不 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东汉后期,今古文经学融合,经学大师 郑玄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汉朝经学教育中多以章句的形式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