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5106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安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这主要反映了A.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 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C.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D. 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四月,郑国祭足领兵强收了王

2、室所管的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禾。郑国强收王室的作物,藐视王室权威,挑战了当时的国家政治秩序,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周天子的地位变化,A选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诸侯争霸,D选项排除。【点睛】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后,王室实力大减,平王东迁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得以实现。东迁以后,王室辖地大为缩小,且在不断缩减之中。辖地缩小、赋税相应减少,各国诸侯已不再定期朝贡,王室失去贡纳,经济十分困难。与王室辖地缩小,经济窘迫相反,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崛起,开始挑战周天子的独尊地位。周天子只具虚名,而无实力,无法行施相应的权力,日渐衰微,出现了“政由方伯”的局面。2

3、.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A. 年龄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B. 王位继承法则也体现理性选择的一面C. 春秋时期主要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D. 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绝对不可更改【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王后无适,则择立长”,说明嫡长子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排除A;由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说明西周确立了一整套权力继承的原则,不因王偏爱而立嗣,说明传统政治中存在理性考量,故选B;材料说明春秋时期有多种途径来解决继承问题,排除C;材料只是体现了优先考虑嫡长子,但也有其他可考虑的因素,故排

4、除D。3.秦代置吏律规定: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此规定A. 杜绝了政治腐败发生B. 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C. 保证了皇帝的任免权D. 规范了官吏任用程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可知体现了对官吏秩序的规范,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防止政治腐败,但不能杜绝,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依法处罚”不等于依法治国,因为当时最高权威不是法律,而是皇权,B选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说明对官吏的任免不一定是皇帝进行的,C选项排除

5、。4.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古国始封国都今地存灭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赢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薛皇帝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候。滕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鲁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曲阜市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单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春秋时为鲁单父邑西汉因置单父县对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A. 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B. 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C. 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D. 以郡统县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中内

6、容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封国林立,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来临,这些古国渐趋埋灭,而后继朝代的大多郡县名却以这些古国名为名,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中莒薛封国均非姬姓封国,排除;C项,兼并战争严重破坏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破坏先秦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缺乏材料依据,排除。D项,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排除。5.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 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 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 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 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

7、”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6.九品中正制在设立之初,“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但由于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大都由地方上的世家大族

8、担任,遂使官僚队伍逐渐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由此可知A. 世家大族子弟的综合素养更高B. 中央对官员的出身更加重视C. 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弱化D. 民族融合的进程明显加快【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刚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是以人才论优劣,后来就变成了以门第论高低,其原因是“但由于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大都由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担任”,这说明世家大族使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弱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九品中正制沦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而不是世家大族子弟的综合素养更高,故A项错误。材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说明中央重视官员的才能,而不是出身,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

9、问题,故D项错误。7.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A.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B.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C. 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D.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反映了在科举制之外存在着通榜公荐法,这为推荐者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故A正确;通榜公荐法不一定推荐下层读书人,故B排除;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人才,没有统一客观和公正的依据,这不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故C排除;通榜公荐

10、法与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无关,故D排除。8.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D.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可知,文官对皇权非常维护,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不是舆论,故A错误;B项“集体统治”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分散相权,故D错误。9.谏官是

11、中国古代专门谏净和讽议皇帝言行的官员。唐代的谏官属于门下省,他们随从宰相身旁,称“谏议大夫”“拾遗”“补阀”等。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议机构一谏垣,且谏官不准由宰相荐举任用,谏垣逐渐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这一变化说明A. 谏官是对宰相负责的行政官员B. 谏议机构与政府分权制衡C. 谏官有利于提高了宰相的权威D. 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谏官并非行政官员,故A项错误;宋代谏垣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但并没有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C项没有体现出唐宋监察制度的变化,故错误;从唐代谏官隶属于宰相,到宋代谏垣与政府的对立形势,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故D项正确。10.明代“内阁在权力

12、地位上有迫使六部就范的天然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内阁现实的宰相角色取代了吏部的宰相梦想”。由此可知明代A. 内阁已成为法定宰相B. 吏部隶属于内阁管辖C. 皇权专制得到了扩张D. 内阁与吏部争权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内阁权力的膨胀对六部形成权力约束,反映了皇权在统治中枢的不断扩张,故C项正确。A项,明代宰相已被废除,内阁并不是法定机构,故排除。B项,内阁为皇帝的侍从机构,不能统率百司,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内阁与吏部的权力斗争,故排除。11.明洪武二十四年始设巡抚,初期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来也执掌军事。明代巡抚虽非地

13、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可出抚地方、节制三司。这表明巡抚的设置A.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B. 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C. 削弱了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设巡抚虽并不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其有执掌军事的权利,可以看出巡抚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巡抚不是地方正式军政长官,是中央官员,其权利的扩大并不能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利,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六部,所以不能得出是否削弱了六部的权限,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央与地方是否对立,故不能得出是否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排除。1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最初为一种特权,

14、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官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即位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说明A.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B.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 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镇压【答案】A【解析】【详解】密折制度表面上看是皇帝对少数官员的信任而采用的告密制度,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的情况,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政治权力加强的表现,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各级官吏的建议再作出决策,不能表明决策的开放性,排除B;据所学可知,专制主

15、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故C错误;皇帝通过“密折”是对地方官员管理的了解,是对地方官员控制加强的表现,其目的不能说是对人民控制镇压的表现,故D错误。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 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B. 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C. 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D. 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没有意识到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外交原则,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说明D项错误。【点睛】本题难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