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4204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

2、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

3、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 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答案】A【解析】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君臣等级,故A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C错误;D不符合材料“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排除D。3.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

4、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A. 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B. 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 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D. 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用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政治制度,排除B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排除C,选A;D没有揭示材料的实质,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一般知识。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支柱,前者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表现为尊卑有序。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而实施。礼乐制度是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故选A。4.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战国时期上有

5、余风,其中以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东周列国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人殉制得以维持的关键B. 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影响社会习俗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D. 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答案】B【解析】材料“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可以看出,社会习俗受到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殉制度逐渐被废除,故A项错误;

6、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是解题的关键。5.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 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 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 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

7、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答案选B项。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本题主旨冲突,排除。【点睛】运用表格方式创设情境的历史选择题,在具体解题中要注意从宏观角度去驾驭整体材料。6.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A. 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 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C. 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D. 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答案】A【解析】从

8、材料“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中可以分析出,唐朝县官的重要职责就是征税,故A项正确;从材料“韩愈到阳山县当县令”说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边穷地区重视,故CD项排除。点睛:“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是指阳山是天下最贫穷的地方。陆地有险要的丘陵,可怕的虎豹。刚到阳山,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7.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9、B. 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 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唐朝法律中重视子孙对父母和祖父母的尊敬,体现了法律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轻罪重罚”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一条法律条文不能断定立法的基本原则;D项不选,题干体现的是法律条文的约束,没有体现社会行为。8.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

10、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从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可以看出北宋出现了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南北分卷制度的出现“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这正是对文化中心南移的回应,故B项正确。A.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不能导致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只是维持南北取士人数的均衡,故C项排除。D项应该是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故排除。9.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政赋税,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政赋税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

11、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0.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前,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

12、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这一规定反映唐初A. 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B. 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C. 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D.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答案】B【解析】从材料内容看,唐代对商人和士之间的界限要求很明确,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对其进行比较;D选项与材料无关。1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

13、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既体现了中央的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的舆论,在本质上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时代特征”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不涉及“社会经

14、济水平”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也是中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有利于中央而非各地区人才的选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2.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糙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 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

15、 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D. 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将读书人单独编户,并没有说阻断了读书人上升的空间,排除A;材料看不出元朝对读书人的待遇有没有实施,排除B;南宋遗民的记录,过于偏激,认为儒生的地位仅仅高于乞丐,这是对元朝统治者不满的一种表达,不一定符合社会现实,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元朝政府推行歧视儒户的措施,排除D。13.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权臣要官轮番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这事件说明当时A. 中央机构运行不畅B. 君权受到监察制约C. 朝野普遍信仰佛教D. 宽仁为法慎行刑狱【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可以看出唐朝的君权受到监察制约,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14.宋代张孝祥有诗中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