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4169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 官僚政治开始兴起B. 贵族政治走向崩溃C. 分封制度已被废除D. 各国关系走向和谐【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士”在西周时期,属于贵族阶层,享有很多特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权,这说明了贵族政治逐渐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的一个最典型特点就是官

2、吏是依据能力当官,而不是依据血缘关系世袭而来的,这个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土地和人口授予诸侯,诸侯对天子承担一定义务的制度,诸侯可以再次分封,材料中并未体现分封制的相关制度,也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崩溃,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为“战胜强立”,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战乱不断,不会走向和谐,与史实材料都不符,故D项错误。2.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终)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A. 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B. 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C. 有利于树立国

3、君的威信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子继不分嫡庶,而是“择勇猛者而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中,更能体现出君主的作用和威信。故答案为C项。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均能确保血统纯正,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贵族内部的稳定没有关系,排除B项;这一变化没有起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3.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D. 君主专制摆脱人

4、治困扰【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强化的过程,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三个时间的比对,然后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5、,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

6、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5.在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人到1500、2000、2500人不等,若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则审判员人数更多。这一规定,力图A. 最大限度保证司法公正B. 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C. 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D. 促进雅典民主政治

7、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是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主要体现公民法庭力图避免权力误用,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格拉底的悲剧的内容,而是强调民众法庭力图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信息,而是强调民众法庭力图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排除C。民众法庭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而不是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D。6.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由此可见A. 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

8、社会B. 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C. 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D. 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当时中国、西方都还没进入法治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故B项错误;中国没有存在习惯法,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都是成文法,在早期的中西方出现成文法,说明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郑国的刑律;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7.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

9、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A. 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B. 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C. 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D. 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答案】B【解析】材料“依据人们得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利来推断”表明罗马法不接受没有根据的事实,不承认没有权利的权利,统治者的权利必须有权利的依据,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利才是合法的;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故B项正确;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祛移转给他”也体现人民主权的思

10、想,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权利来源的合法性,没有体现出法律应重视证据,故C项错误;材料“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祛移转给他”说明D项错误。8.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发出了痛苦的呼声;看到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同样,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这反映了英国A. 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B. 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C. 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D. 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据材料“查理一世人头落地时痛苦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夹道欢迎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轰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

11、英国民众对国王的尊崇和怀念,国王是英国传统社会的象征之一,故这反映了英国民众怀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众和议会的关系,无法体现民众对议会的种种举措表示不满,故A项错误; “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王权与议会的矛盾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9.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答案】D【解

12、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 “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至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D项正确。A属于选举;B中议会立法体现民主性;C说法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0.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A

13、. 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B. 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C. 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D. 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答案】B【解析】材料“国会通过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可以看出,最高法院行使1787年宪法的权力,维护宪法的权威,维护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最高大法院的职能,没有体现出总统职能,故C项排除。点睛:材料“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可以分析出美国联邦法院的作用,

14、得出正确答案。1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削弱B. 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C. 地方自主性增强D. 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体现出地方上书中央,但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政府的行为,地方官并不是主动适应外交形势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可知地方依旧要上报、服从中央

15、,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城陷后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理念,故D项正确。12.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A. 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B. 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C. 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D. 留日学生受到清廷有效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不少留日学生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可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已失去部分人士的支持,故B项正确。题目未涉及留学教育中的民主观念,故A项错误。明治维新成就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是“排满反清”问题出现后,清政府才设立游学监督处来加强管理,但其管理效果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所以选B。13.甲午战争之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人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A.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