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4125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一、选择题1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一做法A维持了周部族在文化上的优势B

2、保证了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C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D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2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对此演变,合理的说法是A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B周公形象的变化承载了后人的想法C历史人物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D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3清代学者袁枚记载,“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溺器、便壶)、捧唾壶等事。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说明A秦汉时期侍中未参与决策 B西晋开始设立三省六部制C汉代中朝官员地位较

3、低 D侍中的职权一直在扩大4董仲舒建构灾异谴告说的目的,是想充分引起人君的内心反省,“内视反听”,从而求得天意,实现 “察身以知天”,“以身度天”;通过“察物之异,以求天意”。这说明董仲舒的灾异遣告说A完成了对儒学的改造B融合了阴阳五行的思想C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D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威5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C与社会生产关系紧密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6北宋前期用“中书

4、门下”(即政事堂)取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北宋中期元丰改制又恢复了三省六部制。后来三省体制逐步消亡,但独六部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据此可知A北宋克服了前代中枢机构的弊端B君主专制导致三省体制时存时亡C三省六部制对中央官制影响较大D六部能有效协调中央各部门关系7孟子曾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但到了宋代,出现了明显的反对的声音,李觐明确指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言”,批评孟子的言论有失偏颇,王安石也明确反对传统儒家“耻言理财”的主张,他们皆认为利欲“可言”。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理学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价值观念C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遭到排斥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并发

5、展壮大8清朝康熙帝开始常令其亲信官员及部分督抚大员密奏见闻,大臣顺带着要给皇帝请一下安,因此形成了“凡上奏折一厘,必附请安折一封请安折中不呈公事,独问安好而已”的现象。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奏折制度的完善 B君主专制的强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满汉礼仪的融合9清朝思想家戴震说:“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对戴震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理的思想B反对心学,主张回归宋代的理学C否定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D摈弃人的情欲才能达到理的境界10下表是有关茶道的诠释,这反映了当时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

6、中”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A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D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11近代某纲领规定:“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下列说法符合该纲领是A试图彻底变革农村生产关系B终极目标是解放劳工C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D蕴含“公为天下”的理念12“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这种革命,在其进行中,因为敌情和同盟军的变化,又分为若干的阶

7、段,然而其基本性质是没有变化的。”该论断出自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131953-1957年,新中国实行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短时间内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化B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得到了解决C我国教育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D教育改革适应了经济建设的需要14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

8、,“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出现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B.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香港电影性价比更高D人民群众公开抵制“大跃进”运动15 1977年4月邓小平还没有出来工作时就谈到实事求是的问题:“我放了一炮,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后来又加了一句毛泽东思想的体系。”邓小平的这一炮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有利于打破右倾思想的禁锢 D为拨乱反正定了主基调16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说:“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1971年,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

9、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后才出现的。” 屠呦呦用自己发明的“中国神药”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上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屠呦呦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客观原因是A. 中国青蒿分布广泛B传统中医的助力C. 屠呦呦的不懈追求D非洲人民的信任17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因为有许多事物妨碍了我们确切的知识,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其强调了A人文主义精神缺失B古希腊人否定神的存在C对人类自身的关注D世俗人文精神的重要性18公元前5世纪

10、,面对波斯大军入侵,整个希腊民族处于亡族灭种的严重危机之中。但即便如此,希腊人也未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之后,又先后被马其顿、罗马所征服。据此可知A地理因素影响希腊统一B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C希腊地区缺乏文化交流D城邦制度妨碍各邦联合19在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中,500人陪审团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认定苏格拉底有罪;但在第二轮有关量刑的投票中,由于苏格拉底拒不认罪的挑衅态度,陪审团居然以360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意味着有80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陪审员转而判他死刑。这反映了A苏格拉底坚持言论自由B直接民主存在先天缺陷C陪审制度易致权力滥用D抽签选举难保司法公正20罗马法中,将借

11、与贷区分为“昔物犹存”、仍以原物还主的使用借贷及“本色已费”、以“他物代之”的消费借贷。这说明罗马法强调A契约精神 B保护私有财产C人人平等 D注重形式21共和国时期,罗马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较少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帝国时期则适用于所有罗马公民与外邦自由民,且注重调节贸易、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这说明罗马法A法律判例受到重视 B立法方式发生变化C内容体系更加完备 D海外影响不断扩大2216至17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学者既把基督教传到了亚洲,也把西方科学传遍了欧亚大陆。但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相反,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这种现象

12、反映出A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B各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C科学发展与宗教传播相互排斥D科学比宗教在文化交流上更具适应性23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发展状况表 项目 时间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B启蒙运动得益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24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

13、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A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2517世纪以后,英国的“中等阶级”由于社会流动相对容易而不断得到充实壮大,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都有向中间阶层聚集,而商业精神的弘扬又让他们逐渐主宰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力量。这有利于英国A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的体制B扩大议会上院权力C行政实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D完善君主立宪政治26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的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

14、、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下列作品符合这种主张的是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老人与海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7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彭尔顿法,规定文官终身任职,不与执政党共进退,非犯大错不能解雇,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这一做法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利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弱化了文官的党派化D克服了两党政治的弊端2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不仅终结了君主制形式的政体,而且结束了政治斗争采用革命和政变形式解决的历史,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之后,以“一票共和”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A建立民主制度的道路曲折漫长B工业革命的开展壮大了民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