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3410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6分)1.“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D. 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分封制的影响下,各个地方的统治势力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国家体制的认同,为后来中

2、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正确;材料与建立集体统治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权至上”的认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和作用来共同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2.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 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B. 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 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

3、据的隐患【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等信息可知,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A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故D错误。3.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

4、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答案】C【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

5、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4.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

6、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A. 强化工商食官的局面B. 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D. 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答案】D【解析】根据“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表明汉代采取垄断工商业等手段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这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一致,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营工商业,工商食官的局面已经被打破,A错误;材料反映了汉代实行的抑商政策,抑制商业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 “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结合所学汉

7、朝实行重农抑商制度分析解答。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人”而不是神,这种封建伦理观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社会的思想核心。所以这里的“理性”指的是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远离鬼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宋明理

8、学就是儒家吸收佛道的突出表现;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讲求民主民权;C选项错误,儒家重视的是人与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A.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 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的农业政策。依据材料“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

9、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结合所学可知,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A. 是

10、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 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C. 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D. 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可知在朝贡贸易之下,政府特许部分进行民间互市,故D项正确。A项,朝贡贸易现象使明朝日益国力耗尽,并未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与西方贸易,排除。C项,白银大量流入多为中外民间贸易所致,排除。8.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称为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A. 均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

11、体系B. 是平等与不平等两种外交关系的反映C. 体现了王道与霸道不同交往观念的差异D. 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条约体系属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体系,故A错误;朝贡体系也不是平等的外交关系,故B错误;朝贡体系重在天朝上国、宣扬国威,体现了王道观念,条约体系以列强殖民侵略为前提,体现了霸道观念,故C正确;条约体系伴随殖民侵略,侵犯了被侵略国的主权,不符合主权国家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故D错误。9.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A.

12、 列强入侵缓和了南北经济差距B.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C.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D. 经济重心南移淡化了东西经济差距【答案】C【解析】【详解】列强入侵与缓和南北经济差距无关,排除A;材料不是关于政治格局的变化,排除B;材料中南北经济差异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的差异性,而近代,随着西方入侵,中外经济往来密切,东部沿海地区产生了近代工业逐渐得到发展,东西差距扩大反映的是近代工业文明影响下的差异性,故选C;经济重心南移与东西经济差距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10.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由此可见

13、,朱熹A. 肯定了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B. 认为儒家干预政治关键是“正君心”C. 指出秦始皇变法奠定了后世的法律基础D. 从君臣关系去思考后世沿用秦制的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可知,朱熹是从君臣关系的尊卑角度去分析后世不改变秦制的原因,故选D;题干不是在肯定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而是在分析其影响的原因,故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B,故排除;题干不是从法律角度去分析秦始皇变法,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11.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

14、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顺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

15、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1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A、B项排除;据题干中“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等信息可判断出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C项正确;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排除。点晴: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据材料信息“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判断“新约”,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13.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