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642729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2010-12-10 15:47:18明清年间的工资与物价如今,央行增发货币,加上经济形势“大好” ,致使物价飞涨,到处都能听到这种抱怨:“ 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即使收入还不错的人,也长叹工资涨幅跑不过 CPI。于是常有人回忆起 30 年前、改革之初,那时的工资多低,物价多便宜,云云。那么,再往前看,不说 30年前,说说 300 年前,明清年间的工资物价又是怎样的?明清年间的工资物价,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了解和证实:一个是明清时期的小说,一个是正史记载和当时的账本、见闻录。明清的通货主要是银两和铜钱,怎么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有一个经济史研究方面最常用的等价物米。为什么选择米

2、?民以食为天,米可以看作中国人最重要、最普遍的生活物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食”,在几百年间一直具有半货币的性质,可以抵租,可以交税。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折算银两,计算当时的工资和物价。虽然有了化肥农药,有了杂交水稻,现在的水稻亩产量比古代增加了很多,但是考虑到明朝中后期人口也就七八千万,经过乾隆盛世后道光年间人口鼎盛时期也只有四万万,而中国现在有 16 亿人在消费粮食。因此米价还是可以当作一个基本的换算标准。现在超市里普通大米 2 块左右一斤,米的质量差别也体现在价格上,长粒米 2 块 3,杂交米 1 块 6,至于一些精品大米,动辄一斤 10 块,不算作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现在的米价平均按

3、2 块一斤算。明清时期白银对米的购买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几百年间波动频繁。比如,崇祯末年米价就很高,民间的一石米售价高达 5 两银子(约 20 元一斤),民间常有人相食或者易子而食的惨剧;康熙年间米价比较低,7 钱银子( 0.7 两)可以买一石上好的大米(约 2 块 5一斤),用韦小宝的话说,现在康熙做皇帝,人人有书念,人人有饭吃了。不过按照明史食货二这种官方的记载:户部定,银一两,折米二石。这是当时官方规定的价格,执行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稳定。按此计算下来,明清年间一两银子平均视作能买 2 石大米,一石约等于现在的 94.4 公斤,按照现在大米均价计算,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 752 元。工资方

4、面。明清官员发的俸禄以米的计量单位为标准“石” 。根据明史,以及明万历年间宛平县的宛署杂记中的记录推算出明朝官员和普通人的工资收入情况。明代官员俸禄制度的确定最初始于洪武四年(1371 年),朱元璋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的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正七品九十石正九品六十石。” 下面一并按米价折算。公务员:少傅: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级别,900 石,相当于年俸 33 万 8 千元县官:正七品,相当于地级干部,90 石,年薪 3 万 3 千多块。候补知县:正九品芝麻官,村干部级别,年薪 22500 元。由此可见,明朝官员的收入之低。如海瑞这样的清官,只拿俸禄,分文不取,老母亲过寿也

5、只能买 2 斤牛肉,因为没有余钱。不过明朝的公务员也有好处:住宿出行全由政府买单。老百姓:秀才:明史食货志六 记载,凡是考上秀才的, “廪膳米人日一升(约 1.8 斤),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这样起码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政府财政宽裕的时候,每个秀才每月还能领取 1 两银子的“食廪”费。所以明代秀才即使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不过不干活只吃“廪膳” 会很穷,所以有“ 穷秀才”一说。现在的博士,学校管吃管住,一个月发 1000 块的生活费,差不多也就秀才这待遇。卖油贩:明天启年间成书的三言中有一篇卖油郎独专花魁,主人公秦重原本只有 3 两银子做本金,在街头卖了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 1

6、6 两白银。因此一年收入算作约 20 两,折算人民币 15040 元。如今搞地沟油的可是黑领,挣得远比这多。屠户: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胡屠户曾如此训斥范进“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按一天一钱银子算,一月就是 3 两,一年有 36 两算下来也有 27000 元。对一个有其他灰色收入的屠户来说,也不算少了。柴薪皂隶:这类就是给国家服役打杂的老百姓,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 20 两,折合现在 15040 元。这收入和现在打工者的收入差不多。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和驿站养马赶车的人。年收入 40 两,一年收

7、入 3 万元出头。这么看来当时马夫算是好工作了。 士兵: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 10 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 18 两(约 13536 元)。士兵的兵饷类似公务员,因为不用负担衣食住行,基本属于纯收入。农民:明清时期基本是“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 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二分之一,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 350 斤大米,平均下来按一年一茬,每亩产 300 斤算,农民人均毛收入 9 千元左右。因为自然经济下农民很多方面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购买太多物品,有的农民一年只花费一两银子即可度过,当然,灾荒年除外。这样的收入,在当时生活的怎么样?我们来

8、看看物价。还是通过大米,将银两和人民币挂钩。换算出银两的购买力。总体说来,1 两银子的购买力(折算现在 752 元)在明清时期还是很强的。明初施耐庵写的 水浒中对 1 两银子的购买力有比较详细清晰的描述:第十回,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阮氏三雄入伙劫生辰纲时,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回了一瓮酒,20 斤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四十四回,戴宗、杨雄请石秀吃饭,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不必相问,但有酒菜,一发送来” 。一两银子当时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照一两银子等于 752 元来算,按现在的物价,3 个人到饭馆去,摸出 7 张“ 红票”,酒和菜确

9、实可以随便点。清中期完成的小说红楼梦,里面提到的银两购买力也基本贴近当时的物价水平。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贾府,讨到二十几两银子后感慨道:“阿弥陀佛,这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刘姥姥家不是贫下中农,家中有房有地,跟着女儿女婿过活,另有一对外孙儿女。二十多两银子,五口之家可支用一年,说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有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学者曾推算过清代人的年生活费支出,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 30 两银子 (22560 元),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 1518 石,以常年米价 2 石值银 1 两为准,约需银 9 两;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

10、全年每户支出银 7 两;全年每家用布支出银 3 两;柴薪每年支出银 3 两;其他支出 8 两。这笔钱花起来相当富余,且不说当时的农村家庭,自给自足的比例高,即使现在的小城市,2 万多一年的日常开销也够用了。不过,那个时候地多人少,城市少,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炒房团,房产倒是比现在便宜好多。房产价格低档的,如警世通言中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记载“在坟边附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 50 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一座坟边的空房,只要 37600 元即可买下。即使是大宅子四合院,以当时的银子购买力换算也比现在便宜好多,警世通言另一篇桂员外途穷忏悔中写到“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

11、值数千金(银两),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银两)”。在口语中的“ 金”实际上指的就是“白银 ”,这大宅子面积不知有多大,也只卖了 30 万元出头,现在二线城市里随便一套蜗居用的单身公寓都比这个贵。物价在官方的记载,主要体现在明朝的宛署杂记中,里面详细记录当时这个临近北京的县城里的生活用品物价指数:8 斤生猪肉:白银 1 钱六分, 合人民币 15 元/ 斤8 斤生羊肉:白银 1 钱二分,合人民币 11.2 元/ 斤 5 斤生牛肉: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 11.2 元/斤 5 斤重大鲤鱼:白银 1 钱,合人民币 15 元 /斤1 只活鸡:白银 4 分,合人民币 30 元/只4 匹白布:白银 8

12、 钱,合人民币 150 元/ 匹1 斤棉花:白银 6 分,合人民币 45 元/斤5 斤栗子:白银 6 分五厘,合人民币 9.8 元/斤 100 斤高级红枣:白银 2 两 5 钱,合人民币 18.8 元/ 斤2 斤 8 两桂圆: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 33.5 元/ 斤看过后我们会发现,原本以为现在物价够贵了,这里大多数物品的物价都比现在还贵。上好猪肉现在一斤也就 12 元,棉花的价格(13元一斤)更是比这个低得多。再看清朝。康熙时期,经过若干年的休生养息,米和调味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都已经相当便宜,毕竟米盐为民生之本,政府不可能不抓。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一文钱到康熙年间北京的酱园店,可

13、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谓之“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康熙年间 1 两银子可以兑换 1680 文,酱醋油酒四碗算下来才 7 毛钱,几乎就是白送。康熙时代的米价,最低的时候,二文钱可以买一升,折合现在大概是 1 块钱一斤米,即使和现在的杂交水稻比也是相当便宜。但是,康熙年间也只有米盐便宜,其他产品与现在比,还是相当贵的。当时有个比利时耶酥会传教士鲁日满,在常熟、苏州、松江、上海等地布道。他是一个极细心的人,留下了一本从康熙 13 年-15 年的生活帐本,很有意思:买 3 磅牛肉,130 文;买一磅糖,80 文;1 磅羊肉,55 文。英制 1 磅相当于现在的 9 两。康熙年间一两银子可兑换 1680

14、 文钱,换算的结果是这样的:牛肉:48 文一斤,约 33元一斤;糖:88 文一斤,约 61 元一斤;羊肉: 61 文一斤,约 42 元一斤。贵吧,当时不仅老百姓吃不起,甚至一些富户也舍不得吃。因为当时家禽家畜还只是散养着,民间有“斗米斤鸡” 的说法15 斤大米才能喂出 1 斤鸡肉,所以肉食自然贵。鲁日满在他的帐本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普通中国人的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蔬菜和大米,肉食很少。即使清朝最富裕地区苏常地区老百姓,饭虽然能吃饱,但饮食上其实是很单调的。 吃不起荤食的不仅仅是老百姓,当时的公务员如果清廉的话也一样清苦。江苏巡抚汤斌,就是出名的清官,因为喜欢吃野荠菜烧豆腐羹,外号“汤豆腐

15、” 。 一个江苏巡抚,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长,从二品,国家一年给发多少工资收入?130 两。折合现在还不到 10 万块钱。汤斌学习海瑞做清官,吃的野荠菜都是他夫人在野外挑的。这并不是作秀,因为还要做官的也要养家,还有各种应酬,礼尚往来。据说汤斌死后,囊中仅有银八两。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一说法?还涉及清代的养廉银制度。雍正十二年(1734 年)陕西总督(从一品)的养廉银为每年高达 2 万两,县官的养廉银也有 1000 两左右,养廉银高出正俸 20 多倍!这笔钱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算。政府从哪得来的这笔发放给官员的巨款?答案是美洲。康熙之后,由于美洲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加上清朝对外长年的贸易顺差,大量的南美白银,经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手流入中国。清朝时这些流入的外来白银,总量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亿两,远超过清朝后期所有不平等条约的赔款白银总数。大量白银的流入,使得造成金银兑换比例由明朝的 1:5,变成清末的 120,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革命,物价上涨飞快,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再用米价和银子来换算物价,就毫无章法可循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