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新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56415547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新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新修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一: “信息技术” 个人研修计划一、 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 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 能力和操作能力。 3 、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 生物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 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 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 在最快的是时间内

2、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 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查询并向 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 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 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 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 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 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 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

3、,促进学生自 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 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有老师说, 好学才能博学, 博学才能让教学生动有意义。 一个教师的认知背景是怎样的,他的学生的能力就是怎样的。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 得到学生的喜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 一桶水,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 时代要求的教师。希望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助我成长! 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二: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1448字) 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高素质、强潜能、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 的新人。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教师提 出了更高的

4、要求。 为切实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认真落实中 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 际,特制订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计划。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李志山 副组长:杜拴锁郝志强田勇刚郭霄飞 成员:孟润锁古张保胡金霞 2、考核小组 由校长、教导处组成。 二、研修与考核对象 1、研修对象:电教组全体在职教师。 2、考核对象:电教组全体在职教师 三、研修内容、方法 ( 一) 主要学习方法为“四个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部门提供统一的学习资料, 通过教师集中培训、 自学理论, 再通过上机操作、 教研活动、 撰写案例、撰写学习心得等,达到与实践相结合; 2、依靠广大教师的

5、个体努力即自我研修,如理论学习 材料的自学、笔记、心得、案例等,把理论知识进行消化、 吸收,从而真正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自我研修是集中 培训的前提、校本研修的及时补充,由每位教师个体完成。 每个教师每周都要安排24 课时的自学时间,要订出自学计 划。 3、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 观看大量的光盘资料, 还有络课程,不可能全部安排全街道的集中培训,只能各校 分散培训 ;E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教师必须大 量的上机实践操作,不太可能都集中到中心进行上机操作等。 4、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 素质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有素质的教师。 希望通过上述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法

6、,达到促进全 街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的目的。 ( 二) 、研修内容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 分析、 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通过学习帮助教师深刻领 会新时期教师职业的内涵、外延、特征及基本要求,掌握教 师职业生成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 专业化、教师地位权利和义务等,正确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 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即使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发展的信心和 动力,显著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集中培训2 个半天 校本培训8 次 一本学习摘记 以上学习方式为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个人研修相结合; 为保证培训质量,各种学习方式的学时必须达到规定要

7、求。 四、考评机制。 考评包括: 书面考试、 过程考核、 学分登记、 总结评价。 五、具体操作。 1、建立三级培训络。 2、明确各层职责。 3、明确培训任务。 (1) 理论培训。采用集中、分散两种方式。 、集中理论培训。中心小学组织师德与教师职业 等课程各 2 次集中理论培训。先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校本研修 辅导员培训 ; 再邀请异地培训相关辅导员集中理论辅导,全 体教师参加。整个过程,要求参训教师认真完成4 次听课笔 记,每次培训前将前一次听课笔记交各校检查,按优秀、合 格、不合格三等将检查情况及时汇总。 、分散理论培训。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并报导 各教研组、完小组学习信息。为确保时间,充分

8、利用好中午 这段时间进行集中学习。要求各校上传学习过程照片,教师 每章学习后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按优秀、合格、不合格 三等考核,将考核情况及时汇总。 (2) 校本研修。 采用“研训一体化”模式,结合主题按“学习实践 反思总结”四阶段开展主题化系列研修活动。 (3) 自我研修。 以上三方面培训任务,以理论培训为引领; 通过校本研 修进行实践 ; 自我研修作必要补充,三者有机结合。整个培 训不断吸收教师教学建议,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改革、总结师 训工作经验,认真收集、积累培训材料,建立教师培训个人 业务档案,做到材料齐全,分类清楚。 信息技术研修计划三:信息技术教师校本研修个人计划 (1255 字)

9、 “校本研修” 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 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 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 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我个人 20 xx 年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 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 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备课组活动,使自己 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 的引领者,配合全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

10、提高我 校教学质量及水平。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 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 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 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 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 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 立足点放在解

11、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 着 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 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 即以教师为中 心、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 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 个为本” ( 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 本) 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 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 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

12、极把先 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 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 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 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 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 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 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 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 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 在教育教学 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 到因材施教。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络优势,积 极参与在线研讨。 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 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 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把个人的校本研修 工作做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