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 (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56347465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 (含答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中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萧统文选,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学界主流意见认为这是作于东汉后期的文人诗,这一意见证据较为充分,其说可从。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自文选以来直至明清士人,论者多将诗歌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比如解“浮云蔽白日”一句,李善就认

2、为这是“以喻邪佞之毁忠良”,后人沿着这个视角继续发挥,认为这是远在的逐臣思念君主之辞。近代以来,朱自清、马茂元等学者对古诗十九首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看法,对诗歌的艺术性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

3、,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其中,我们时常可看到这样哀伤的叹息:“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可以说,这种低沉的情绪笼罩在整组诗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的普遍心态。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

4、”“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在汉末诗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人生的归宿,活着是远行。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他们要饮酒,于是说“不如饮美酒”;要宴饮高会,于是说“极宴娱心意”;要耳目之娱,于是说“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要鲜衣良马,于是说“被服筑与素”“何不策高足”总之,就是“为乐当及时”。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

5、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忧。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从古

6、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1. 下列关于古诗十九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论者多将诗歌主题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近现代朱自清等学者纠正了这一错误看法。B. 这组诗歌的主题朦胧模糊,尽管后代学者对其不断探索,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明确清晰的结论。C. 本文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文本内部具有共通性,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整组诗歌,应是其主题所在。D. 低沉的情绪笼罩着整组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在诗歌创作时伤感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李善“以喻邪佞之毁忠良”的说法,并不是为了证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诗歌作者的人生感悟这一观点。B. 文章采用比喻论证方法,用“飙尘”“朝露”“涧中石”“金石”等作比,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的认知和慨叹。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列举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以充分翔实的论据使文章观点得到有力支持,让人信服。D.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将主要观点分成不同层面展开,各层面之间逐次衔接递进,论述脉络清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往往长达数年甚至更久,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B. 汉末文

8、人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去享受现实人生。C. 古代文士对离别反复书写,离别导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而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才是他们真挚的愿望。D. 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近现代朱自清等学者纠正了这一错误看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文选以来直至明清士人,论者多将诗歌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朱自清、马茂元等学者对古诗十九首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看法”,朱自清等学者

9、纠正的“前人的许多错误看法”并不一定指的就是“将诗歌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B项,“主题朦胧模糊”“依然没有明确清晰的结论”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有争议,但不能说是朦胧模糊,没有结论;D项,“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可以说,这种低沉的情绪笼罩在整组诗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的普遍心态”,并未说心态是壮志难酬,且结合前后文分析,应是“伤离别”和“叹人生的短暂”。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文章采用比喻论证方法”错误。文章的表述是“古诗十九首的

10、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可见是诗中采用比喻手法,不是本文采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错误。“人生莫大的无奈”指的是“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同时,“与亲人生死两隔”也并非游学、仕宦带来的后果。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0年10月14日上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强调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11、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星心相映”标识醒目,雄壮国歌高亢嚓亮。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设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回顾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改革历程,发出了“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的时代强音。(摘编自雷钟哲奏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强音)材料二:从1.97亿元到26927.09亿元,GDP增长13000多倍;从最高楼仅有3层,到超过100米以上摩天大楼近10

12、00栋;从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到登记商事主体近320万户,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到先进制造业占比超过71%40年间,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到新时代的“示范区”,深圳书写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罕有的奇迹,在这里改革创新大潮不断喷涌。先进、智能已成为深圳制造的鲜明标签,在超过1万亿元体量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71.9%和66.6%;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70%。40年间,深圳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现代化大都市。而在4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

13、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在人类史册上镌刻下中国共产党一场历史性的伟大觉醒。这并不是一场注定胜利、志在必得的轻松远征,而是“杀出一条血路”的破釜沉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事求是,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突围,是一条在无路中走出的新路、好路。深圳走出的道路,成为“中国道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个缩影。(摘编自新华社记者张超文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材料三: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

14、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根本要求;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是支持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摘编自2020年6月2日中共中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支持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

15、易港,是因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实施这一政策的独特优势,如作为海岛的自然条件。B. 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到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北京的全国第三大城市,深圳经济特区仅仅用40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C.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到新时代的“示范区”,40年间,深圳经济特区经历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改革历程。D. 探索、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工作开创新局面具体体现。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在中国的正式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经历一场历史性的伟大觉醒。B. 深圳的改革开放之路,既是“中国道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个缩影,又是向世界发出的继续“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的时代信号。C. 40岁的深圳经济特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及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中的占比都超过六成,先进、智能成为深圳的鲜明标签。D. 设置深圳等经济特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无不是党和国家立足国内国际大局,科学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6. 请结合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和国家的新方案,分析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实意义。【答案】4. A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